后,也不禁赞叹说:“天下奇才也!”
其二,是他在军工技术上,具有非凡的创新能力。武器制造,是他关注的重点之一。他主持改进的一种强力弓弩,铁制的利箭八寸长,相当于现今的二十厘米左右,但是一次就能同时发射十支箭,具有很大的杀伤力,故而取名叫“元戎”。元戎本来是古代一种大型战车,现今用在强弩上,表明这是弓弩中的老大。为了适应不同的道路状况,他又主持制造出两种新型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木牛载重量大,专门用在祁山相对平缓的山路;流马行进速度快,专门用在以悬空栈道为主的褒斜道。
以上两方面,诸葛亮都撰写了多种军事著作。在三国时期,他军事著作的数量和质量,可以与曹操相媲美。其中一些篇章流传到现今,使我们能够从中清晰地看到他在军事上倾注的心血。而他在以上两方面的努力,根本目的是要从质量上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蜀汉军队的数量,比曹魏少得多。为了抵消数量上的弱势,只有提高质量一条路。从实际效果来看,他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他的主力军团,多次杀入曹魏的地盘,迫使对方拒不出兵决战,基本上与强大的对手打成了平局。根据客观的战果,进行公正的评价,诸葛亮还是应当评为蜀汉的臣僚当中,用兵才能最为出色的第一统帅,主帅型名将的冠军。
那么他未能在军事上实现其宏伟的政治目标,根本原因在哪里呢?
在笔者看来,关键在于天、地、人三大基本因素,对他的全面性制约。天是天时,即现今所说的政治形势。要想消灭一个敌对政权,儒家经典《左传》有四个字的经验总结,叫做“取乱侮亡”。对方的政局出现混乱时,就能拿下它;政局走向灭亡时,就能压垮它。可见政治形势如何,是能否消灭对方的重要条件。然而诸葛亮北伐的七年间,是魏明帝在位的前期。魏明帝牢固控制权力,曹魏政局相对稳定,能够充分调动国家资源来应对蜀汉的进攻,可见天时的条件并不具备。
地是地利。诸葛亮在地利上不仅不占优势,反而处于劣势。发动北伐,必须穿越分界线秦岭山脉。三国之间,有三条相对稳定的分界线,即秦岭山脉、三峡一带和长江沿线。据我多次实地考察,穿越难度最大的,就是秦岭山脉,不仅海拔高,而且纵深长,所以诗仙李白才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深沉慨叹。当初曹操为何会把汉中比作“鸡肋”,从而主动放弃呢?正是因为实战经验告诉他:秦岭山脉,是用兵打仗的沉重包袱,主动甩掉才是明智之举。在整个北伐中,后勤军粮的运输,始终是诸葛亮的最大难题,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