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占不到地利啊!
人,是指人力资源。据史书提供的数据,三国的人口总数大约八百万。其中,蜀汉将近一百万,最少;孙吴二百三十万,中等;曹魏将近四百五十万,最多。蜀汉的人口,只有曹魏的四分之一还不到。人力资源少,当然军队数量就少。三国的军队,大体都是人口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蜀汉所能动员的最大兵力,不过十万人;而曹魏则是四十五万人。
以上三大基本因素摆出来,情况就很清楚了:你的人口和军队数量最少,却要穿越最为艰难的边界,前去攻打政治形势相对稳定,国家实力在你四倍以上的强劲对手。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既定的政治目标,难度就太大了。事实上,能够基本打成平局,已经是军事上了不起的战功。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也是胜利者。
你会问了,三国时期在人力上以弱胜强的大战役,不是很多吗?为何在诸葛亮这里就不能实现呢?不错,三国时期以弱胜强的大战役的确不少。但是,仔细分析这些战例就会发现:其中取胜的弱势一方,总是在其他两方面中的某一方面占有优势,要么是天时,比如曹操对付袁绍的官渡之战;要么是地利,比如周瑜对付曹操的赤壁之战。在天、地、人三者都显著不利的情况下,以弱胜强的成功率就几乎为零了。
诸葛亮北伐,整体上当然是国家行为。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这位主帅的心理动机,又应当如何准确定位呢?
以往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是八个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意思是诸葛亮明知天、地、人三大基本因素都对自己一方非常不利,依然坚持要出兵北伐,这种徒劳无益的举动,不过是要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而已。对此笔者并不赞同,要做一点点颠覆。
以上天、地、人三大基本要素对他的全面制约,是我们后人梳理总结出来的,属于名副其实的事后诸葛亮。客观而论,当时的他,对第二项的不占地利,第三项的短缺人力,都是充分了解的。但是,他对第一项的天时,也就是对方曹魏真实的政治形势,并不充分了解。为什么?因为据《三国志》卷三十三《后主传》记载,刘备一死,诸葛亮就宣布“闭关”政策,彻底关闭北方与曹魏接壤的边界。秦岭山脉本来就有重重的自然阻隔,再加上人为的严格封闭,所以信息来源就完全断线了。而北伐的初战刚刚发动时,又大大震动了曹魏,以至于关陇地区的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大片地区公开宣布脱离曹魏,响应诸葛亮。开局的形势竟然如此有利,就好像是他二十一年前“隆中对策”中,“百姓孰敢不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