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强劲冲击的难题。那么它又通过怎样的装备和方法,来实现这样的军事功能呢?答案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答案,就在稍晚一点的西晋初期。《晋书》卷五十七《马隆传》记载,西晋王朝的名将马隆,在晋武帝时出征凉州,打通河西走廊,他就是因为使用了八阵图,才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史书记载当时战况说:“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意思是马隆依照诸葛亮的八阵图,专门制造了一种叫做偏箱车的特殊车辆,在广阔的平原之上,与鹿角配合使用,一面作战,一面向前推进,凡是弓箭能够射到的地方,敌军的骑兵都纷纷应声倒下。
这段史文的描绘,生动而细致。据笔者考证,马隆出征凉州,是在西晋武帝的咸宁五年,即公元279年,这时蜀汉灭亡才十六年,就连南方的孙吴政权,也都还存在。因此,西晋官方,很容易从蜀汉的投降人士,比如写《三国志》的陈寿手中,直接获得诸葛亮八阵图的第一手正宗版本。因此,这段记载,是研究八阵图最可靠也最重要的史料,非常值得重视。其关键内容有两点。
第一点,运用八阵图,必须专门配备一种叫做“偏箱车”的特殊车辆。常见的运输车辆,左右两侧直立的箱板是对称形状的。所谓“偏箱”,顾名思义,就是某一侧的箱板,尺寸和形状比较特殊;而八阵图的防御功能,就是由这一侧特殊的偏箱来实现。如果采用坚硬的木材来制作偏箱,同时加大其高度和厚度,那么这一侧的箱板,就具备了应急防御的功能。若干辆这样的车,统一在某一侧,比如左侧,加装防御性的箱板,再按下面的方法来使用,就可以形成连续性的防御设施,从而成为步兵抗御铁骑兵团冲击的有效屏障。
第二点,在广阔的原野上,要形成所谓的“鹿角车营”。既然是车营,即车辆的阵营,肯定就不止一辆车。换言之,偏箱车是要抱团来使用的。怎么抱团法呢?就是把所有车辆同一侧的偏箱朝向外面,彼此相连,形成环状的营阵;车辆之间的间隙,则用“鹿角”来填充。所谓鹿角,是当时常用的军事术语,即带有尖锐端头的树丫枝,形状如同鹿角,专门用来设置防御性障碍。鹿角车营形成后,藏在车营中间的步兵将士,就能有效避免遭受对方铁骑兵团的直接冲击,而且可以凭借掩护,向外施射弓箭,远距离杀伤来敌。用大白话来形容,这就是用偏箱车围成的临时性碉堡。从“弓矢所及,应弦而倒”这两句话来看,这种阵势的实战效果,那是相当之好。
八阵图为何以“八”来命名呢?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6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