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以上史料,也能做出合理的推测。载运军用物资的车队,行进时是前后相连的长蛇队形。一旦遭遇敌军骑兵冲击,短时间内,要将营阵布置得很大,是不可能的,只能布置成一个个小型的环状营阵。而小型环状营阵中,营阵之内又要具有一定的空间,以便将士们隐蔽和活动者,最合理的就是由八辆偏箱车组成的正方形,每边三辆车,中间的空地,正好作为自身隐蔽和活动的空间。就好比现今我们玩的魔方,一个面有九个小方块,抽掉中间那一块,作为活动空间,其余八块,就是八阵图的模型。如果平时的训练,就以八辆车为一组,固定编队;每一组当中,各车的顺序和位置又固定下来,彼此形成默契;出征时一旦遇到敌情,马上就能构成一座座小型防御碉堡。众多这样的小型营阵,又可彼此呼应,形成战斗的大整体。以步兵为主力的蜀汉军队,使用这样的阵法,来对抗以骑兵为主的曹魏军队,堪称是最有效、最经济和机动性最强的战术。为何有效?因为足以防止骑兵冲击,还能大量歼灭骑兵;为何经济?因为偏箱车既能运输物资,又能抵御冲击,一车二用;为何机动?因为车辆本身就是机动性工具,随时可以转移到任何需要布阵的地方。
其实说到底,诸葛亮八阵图的根本作用,就是在当时的条件之下,把以步兵为主的蜀汉军队,打造成一支非常原生态的装甲兵部队;每八辆偏箱车,就是一辆机动性很强的装甲车;若干组装甲车,就组成了攻防兼备的装甲兵团。这实际上就是后世装甲兵团的老祖宗,只不过诸葛亮八阵图型号的装甲车,是用坚硬的木材制造,驱动的力量是人力再加牛马力量而已。
据《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记载,曹操在潼关之战对付马超的时候,曾经使用运输车辆,排成两列平行的屏障,叫做“甬道”,让军队在甬道的中间推进,有效抵御了马超关陇骑兵的强劲冲击。诸葛亮八阵图,与曹操的甬道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第三个谜团的答案。
现在讲第四个谜团,陈寿的《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对孔明先生的用兵才能有负面性评价。那么他的评价准不准确呢?
在这篇传记末尾,陈寿充分肯定孔明的治国功勋后,又对其用兵才能评价说:“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短短十九字,引来后世争论纷纷,有许多人还由此得出诸葛亮长于治国短于用兵的结论。那么陈寿的这一评价准确吗?
笔者认为颇有疑问。
理由之一,是不符合事实。首先,优秀的统兵主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比如组建训练军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7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