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的宁静;而心境失去宁静,思考就不能深远。用诸葛亮自己《诫子书》中的话来说,就是“非宁静无以致远”。因此,如果从自身去总结丢失荆州三郡的教训,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被重大胜利扰乱了心境的宁静,所以没有能够考虑到荆州的隐患。怎样才能保持心境的宁静?古代的哲人提供了“养心”的秘诀,孟子就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要想心境宁静,必须先减少欲念。但是,胜利本来就是一种强烈的欲念,又如何能够减少呢?看来只有对胜利持有通达的态度,既能受得起,又能放得下,才能恢复心境宁静,从而思考深远,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这正是:
面临胜利须通达,欲上层楼且养心。
要想知道关羽在文化上演变塑造的形象,请看下节。
二 文化关公
三国的众多名将中,只有关羽的情况最特殊,因为他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即历史关公和文化关公。大体说来,从历史关公到文化关公的大变脸,经过了三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可以归结为三个“化”字:一是在外表和内涵上的完美化;二是在身份和头衔上的帝王化;三是在定位和本领上的神灵化。那么这三方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是什么原因推动了这三方面进程的发生?最后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这一结果又有哪些特点呢?
先说外表和内涵上的完美化过程。在这方面,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时间不是最早的,然而美化却是最全面的,所以作用也是最大的。书中树立起来的正面人物,君主群体的第一位是刘备,文臣群体的第一位是孔明。而武将群体的第一位,则非关羽莫属。证据在哪里呢?
首先是文字的分量。《三国演义》描写关羽的文字分量,远远领先于其他三国武将。在现今通行本的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关羽的名字和头衔,出现在回目的标题上,从而可以一眼判断该回目就是以关羽为主要角色的,比如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之类;以及关羽的名字虽然没有出现在回目的标题中,然而正文内容实际上是以关羽为主要角色的,如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之类,总共就有十四回之多。而其他三国武将,甚至是名将,最多只有几回。
其次是文字的内容。《三国演义》文字的内容,对关羽进行了全面的美化,这比文字的分量更加值得注意。
先看外表。开篇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对刘关张三人的外表都有描绘,其中关羽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