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立即打开检查,结果发现衣褡内藏六十根金条,共重四百七十一两。当时黄金是十分稀少之物,人们为了保值或是制作器皿、物品,常常以银换金,导致金价居高不下。按照当时流通的情况,一两黄金至少可换取二十两白银,这六十根金条就值将近一万两银子。张度仲一个普通老百姓,哪里见过这么多钱,吓得目瞪口呆,立即屁滚尿流地飞奔去九门提督衙门报官。
英廉得知事情经过后,如获至宝,认定这是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刻意在转移赃款,立即发出告示通缉何万有,并在从北京到盛京的必经之地通州、山海关设下关卡,务必要将其捉拿归案。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六十根金条转移案。
那么,这六十根金条到底是怎么回事?伙计何万有是什么人?他的东家王廷赞又是什么人呢?
一切的事情都还要从头说起。
在中国的大西北,有一块号称“西北明珠”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这里地处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二百毫米,但却因为有黄河过境,当地人挖掘沟渠,引黄河之水灌溉土地,“岁无旱潦之虞”,因而造就了极为富庶的农业,享有“塞上江南”的美名。这块神奇的土地,就是宁夏平原。
自秦汉开始,宁夏平原就开始了引用黄河水灌溉的历史。这里沟渠纵横,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唐来渠。唐来渠渠口开在青铜峡旁,自甘肃宁朔县南分黄河北流,经宁夏、平罗会大清渠,北注黄河。根据明朝万历年间的《朔方新志》记载,唐来渠源远流长,本是汉朝故渠,唐朝武则天年间曾对旧渠大加疏浚延长,并招徕户民垦种,因此得名唐来渠,又名唐徕渠、唐渠。如此一条历史悠久的古老沟渠,在造福一方百姓的同时,也经历着岁月的侵蚀、风雨的洗礼以及兵燹的破坏,因而历朝历代均对其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主持修缮工程的历史名人先后有唐朝名将郭子仪、西夏开国之君李元昊、元朝水利名家郭守敬等人。
入清以来,先后有宁夏巡抚黄图安于顺治十五年(1658)、兵部侍郎通智于雍正九年(1731)、宁夏道钮廷彩于乾隆四年(1739)三次大修过此渠。转眼到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宁夏道(治所宁夏府,今宁夏吴忠)道员(地方行政长官,正四品,低于巡抚,一般尊称为道台)王廷赞(部分史籍记作王廷瓒)得知唐来渠年久失修,多有溃决之处。而唐来渠又刚好经过府城西面,王廷赞担心渠水危害府城中百姓,便决意效法古人,大修唐来渠。
由于清朝没有专门的经费拨给地方行政,而地方财政又没有法定的收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