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苏俄红军伤亡惨重,与德军的伤亡比高达五比一。进入第三个年头后,苏俄红军的兵力兵器迅速增强,耗费弹药大量增加,伤亡比逐渐向二比一接近。
在太平洋的瓜岛血战中,美军平均毙伤一名日军,所耗费的弹药吨位为3吨左右。美军总共伤亡近一万二千人,而日军伤亡总数超过五万人,其伤亡比高达一比四。
由此可见,弹药消耗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双方伤亡情况,进而决定高层的战役决心和战略部署。当然,这种伤亡情况与各方采用的战略战术有很大关系,人海战术的伤亡,肯定是要大于火海战术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战役战术指挥官对于自己所掌握的弹药辎重数量,同样影响着他们对战术的选择和应用,有时候甚至是无奈的被迫选择。
明明占着极为有利的地势,也只能打上五枪就必须发动冲锋,或者干脆扛起大刀往鬼子头上砍去,都是这种无奈选择的结果。
美国人的战术,就有些奢侈了。
几乎是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能力,让前线的美军官兵差不多忘掉了节省弹药这种概念,除非是处在包围圈中,又恰好雨雪天气致使空军无法出动。
混杂着德军战术标准和美军战役要求的北方军,就精打细算多了,平均毙伤一名日军,耗费1.5吨弹药显然是相当划算的事情,同样也造成了一比四的伤亡比。
德军以mg34通用机枪为核心的战术,更强调防御的坚韧性。而美军以m1半自动步枪为核心的战术,更擅长进攻的流畅性。从伤亡角度讲,在有效造成敌军相同损失的情况下,前者自身伤亡还是小于后者的。
但是从战役角度讲,德军的战役后勤补给从来就没有达到过计划要求,而美军的战役后勤补给从来就没有出现供不应求。自然而然,前者的战斗伤亡,还是要大于后者的。
因此,北方军在金州战场上,只耗费了美军弹药消耗的一半标准,就达到了差不多的战役效果,已经是非常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