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害人。
开元末,渝州多虎暴,设机阱,恒未得之。月夕,人有登树候望,见一伥鬼如七八岁小儿,无衣轻行,通身碧色,来发其机。及过,人又下树正之。须臾,一虎径来,为陷机所中而死。久之,小儿行哭而返,因入虎口。及明开视,有碧石大如鸡子在虎喉焉。(《广异记》)
这里就讲到伥鬼的故事。
该伥鬼出现在唐玄宗开元末年的四川渝州之夜。
蜀地林密,老虎成群,渝州一带,多为虎患所扰,当地居民为消除虎灾,遍置陷阱或机关,但收效不大。
此夜,渝州界内有村民在树下设机关捕虎,自己攀树而窥。到了夜半,见一浑身碧绿色的小儿,有七八岁的样子,轻步而来,在树下转悠了一圈,将捕虎的机关破坏掉,随后又飘然而去。
等那小儿走后,树上的村民急忙下树,又将机关恢复,随即再次攀缘上树。
刚到树上,一头斑斓猛虎即漫步而来,行至树下,中机关而死。村民没敢马上下树,因担心还有虎来。他在树上又隐藏了一会儿,看到先前来的那个碧绿小儿哭号而返,随后钻进虎口。
这小儿何以对虎如此忠贞?
现在我们知道了,那小儿,正是伥鬼。
到了转天,村民打开虎口,发现里面有一块碧石。
按唐人的理解,若捕虎,必先制伥。伥鬼是有弱点的,比如说眼神不好,尤其是吃了酸的东西后(尤好吃杨梅),几乎就相当于盲人了。
一般来说,伥鬼对老虎是很忠贞的,不过也有反例。
唐时有人叫石井崖,自小舞枪弄棒,身手不凡,成为村子的里正,也就是村官。他有点文化,所以并不甘心一辈子窝在这小村子里,想走另一条路,于是开始读经学儒,自号“书生”。
这天上午,石井崖起身去县城买衣服。
从村子到县城,路不近,得翻一座大山,山中有猛兽、强盗,石井崖随身带了刀枪,以作防备。
钻进大山,走了一段,看到前面有溪流清澈见底,水流湍湍,石井崖正欲渡过,发现旁边巨岩上似乎站着几个人。
中间一人,道士打扮,身着红衣,但面色甚黄。两个青衣童子站在两侧。
道士说:“明天中午,我要吃石井崖充饥。但此人阳气正旺,又擅武艺,不可掉以轻心。我当作法,使你们幻化形状,前去收缴他身上携带的兵器。”
青衣童子齐声道:“遵命。”
石井崖心生恐惧,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他拔腿就跑。跑了几步,发现身后没什么反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