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它们却惧怕另一种动物。那就是山魈。
唐玄宗天宝末年,刘荐到岭南做判官,行进在茫茫大山中,一抬头,见古树的藤蔓间有一只山魈正在荡来荡去。
刘判官大喊:“遇妖鬼矣!”
没想到山魈大怒,作人语:“刘判官,我自己正在这玩游戏,碍你什么事了?为什么要骂我?”说完,它大声呼喊“斑子”。
很快来了几只老虎。原来,斑子就是老虎。
老虎先拜了山魈,山魈叫它们去捕刘判官。刘判官慌乱中打马逃跑,但很快被老虎劫回,叼到山魈面前。
山魈“嘿嘿”一笑:“刘判官,还骂我吗?”这让刘判官哭笑不得,无奈,只有拜求饶命。
山魈也无意加害刘判官,折腾了一会儿,说:“行了,你可以走啦!”话音落后,一旁围着的老虎才将我们的刘判官放了。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老虎在山魈面前是很乖的。这种观点在唐朝达成了共识。
山魈是猿猴的一种,狒狒的近亲,又称鬼狒,因其面目狰狞,一如鬼怪。这种狰狞借助于其面部极为鲜明的颜色(棕、绿、白、红、橙)而更令人恐惧。现代的人们认为这种动物性情暴戾,富有攻击性,但古人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的经验里,它们还是蛮不错的,比如那只怀疑自己被侮辱的山魈,出完气后,就放走了刘判官。
《广异记》中还有一条山魈指使老虎的故事,在这里先介绍了山魈的特点:“独足反踵,手足三歧。”说它只有一只脚,且脚跟冲前,手脚都只有三根指头,并进一步讲到母山魈好脂粉,公山魈喜金钱,人若给了它们这些东西,入山后便会被保护。
同在天宝年间,一人负囊于夜间山行,担心遇到老虎,想上树休息,却遇见一只母山魈。
母山魈意味深长地问:“囊中有何物?”
行人知其性情,即以脂粉相赠。
母山魈很高兴,说:“不必上树了,你安心地在树下睡觉吧,没有谁敢把你怎么样。”
于是,行人就宿于树下。
夜半过后,有老虎来了,于是母山魈下树,“以手抚虎头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母山魈像对待自己的晚辈那样,摸摸老虎头说:“老虎啊老虎,这是我的客人,你们快走吧,别把人家吓着!”于是,那只老虎就乖乖地走了。
不但老虎时常出现在唐人的世界里,就连传说中的伥也是这样。
我们熟悉一个成语:为虎作伥。何为伥?伥是鬼,且不是一般的鬼,它们是被老虎吃的人所化成的。变成鬼后,他们又会帮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