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革命者来说,应该是大势所趋,情理之中的。身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代表的同盟会革命团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制约下,本身就有其不可超越的局限性,好不容易夺来的革命果实,被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代表袁世凯所窃取,也是必然的。
大家都尚在摸索行进中,唐绍仪也没能例外。至少他已经在摸索中尽了最大的努力,做到了最好。当他看清楚袁世凯的反革命复辟的真面目时,就毅然与之相向而行了。
袁世凯虽篡夺了革命成果,实现了其作大总统的阴谋,然而,要维护这安定的局面就必须选择南北双方都能接受的人物出任首届总统,唐绍仪适当其选,是孙中山、袁世凯双方的选择。
南北谈判成功后,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唐绍仪出任民国的第一任内阁总理。当初孙中山当大总统的时候,采用的是美国的总统制,不设总理,由总统直接统辖内阁。在交权前夕,为了限制袁世凯,临时起意把政府改成内阁制。但是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不可能入其彀中。这样一来,唐绍仪这个内阁总理必然要与袁世凯起冲突。因为唐绍仪不会是惟命是从之人,他有他的政见和抱负,有他所坚持的为国为民的“大道”;而袁世凯是不可能放弃独断专权的计划的。
唐绍仪少年时期就留学美国,已接受过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民国初年,唐绍仪的思想立场更向民主共和方面转变,他由黄兴、蔡元培介绍,并由孙中山监誓,加入了同盟会——这也是他当上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的原因,既深受袁世凯信任,又备受同盟会肯定——唐绍仪出任内阁总理后,抱有极大的政治抱负。于是,他挑选宋教仁、蔡元培、陈其美等同盟会骨干成员入阁,担任农林、教育、工商总长,使同盟会会员在政府中占据多数,内阁也因此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唐绍仪勤于公务,注重办事效率,使政府呈现一派新气象。
袁世凯习惯了独揽大权,对唐绍仪推行责任内阁制、“事事咸恪遵约法”自然甚为不满。两人在用人、财政、遵守《临时约法》规定的总理附署权等问题上常有矛盾,裂痕逐渐加深。唐绍仪主张“民国用人,务贵新不贵旧”,拒绝亲袁派内阁内务总长赵秉钧私自安排北洋旧人入阁之事。在筹款方面,唐绍仪拒绝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提出的监督中国财政的无理要求,引起了袁世凯和财政总长及四国银行团的合伙攻击。1912年6月初,直隶省议会选举同盟会成员王芝祥为直隶都督,袁世凯不予承认,并将总理附署权抛诸一边,公布另任命令。唐绍仪见《临时约法》已遭到破坏,他“彻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