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当上太子,在一定程度上皇帝的喜好很重要。君不见历史上那么多废长立幼的,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偏爱小儿子。而另外一批太子则是栽在了“不类己”上。具体案例可以参考汉武帝对戾太子,如果不是汉武帝一直觉得儿子仁善文弱不像自己,那么就算是有人诬告,太子也不会倒台的那么利索。
但是皇帝的喜好,并不是绝对的。毕竟国事即家事,朝廷大臣的意见以及“民心”,很大程度能左右皇帝的判断。很多时候即使皇帝不喜欢,但如果太子能占到民心所向这条,皇帝就算是再想废掉他,也得掂量掂量。这种案例可见刘邦想要废掉太子刘盈,就算是刘邦再宠爱小儿子,但看到商山四皓所代表的民心时,还是放弃了。于是哪怕惠帝羸弱不堪到司马迁写史记都懒得给他立传,直接写吕太后本纪,但他仍然做了皇帝。
所以说,如果李忠想要成为太子,要么自己帮他在李治面前刷好感度刷到李治愿意立他,要么就谋求朝臣们的支持。
对于朝臣们来说,李忠的加分点是他是长子,无嫡立长在如今李治没有长子的情况下还是很能得到传统儒家人士的支持的。但减分项则是,他没有外家这桩天然的支持,有人不介意锦上添花,但是却未必愿意为他拼上性命。
这也是为什么几次提到立他为太子时,虽然看起来闹闹嚷嚷,但李治一坚决拒绝,大家也都偃旗息鼓了。
因为犯不着。反正不是自家孩子,到时候好处也落不到自己身上,那么卖力做甚么。
一内一外的两条路,李忠都有加分项和减分项,看上去想要攻略成功的难度都差不多,但是长孙颖还是选择了从外部争取朝臣的支持。
原因很简单,长孙颖自己都不敢完全信李治了,又怎么会把自己和李忠的前途押在他身上?
利益比喜好更可靠。
对于长孙颖来说,李忠不仅是从自己角度来说最好的选择,对于国家来说,他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诚然,李忠不够聪明,不是天赋神童,但他很认真,很豁达,并且难得的有一颗容人之心。
李唐经过三代帝王的开拓,等到李治晚期后,面临的不是开疆扩土的外患,而是内忧重重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开拓进取之辈,而是能放缓步子调理自身的守成之君。
武周的存在,对于某些人来说,或许是一项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对于长孙颖来说,却是一个倒退。
虽然唐朝衰亡转折点是的是安史之乱,从安史之乱之后,蓬勃的大唐被彻底的折了元气,后代帝王们无论如何努力中兴,藩镇之患已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