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舅舅说说,那鱼塘好好经营,一年能得百十两银子的利,比种庄稼强多了。”
“啥玩意?百十两银子?”宋氏被郑青鸾的话吓了一跳。
“啥事啊?你一惊一乍的!”正说着,郑老四掀开帘子进来了,后面跟着四郎和六郎。
“当家的,鸾儿说,我娘家门口那个大水塘子,一年能得百十两银子呢!”宋氏忙拉过郑老四。
那口水塘郑老四当然知道,一年能贴补几两银子的家用就不错了,百十两银子,咋可能呢?
三房一家知道郑青鸾养鱼种莲的话,但怎么养还真不知道,也吃惊的看她。
“莲蓬,莲子,藕,包括荷叶,咱们西北都是从南边远路运来的,一点也不新鲜。那东西,一点也不难种,大户人家花院子里都有池塘,养些荷花,锦鲤,为观赏的。他们能养活,证明西北是能种莲藕的。咱们托人好好打听打听,找那种专门伺候园子的下人,花几两银子的事。估摸这事二伯就能办,他常年走南闯北的,找几个南边的人问问就行了。光这一项,一年就有五六十两银子,这还是保守的估计。再加上鱼,没事就从河里捞些鱼苗放养,跟养猪似的定时投喂野草,麸皮,鱼能不长吗?倒时跟客栈酒家说好,需要多少咱就捞多少,天天都有进账,也不怕卖不出去。还有,谁家没个红白喜事,席面上有鱼是极体面的事,这十里八乡需求量可不小。”
“池塘下的淤泥放养些泥鳅黄鳝,这些在南边的水田里到处都是,咱们这边就很少。这些东西最滋补,多少都能卖出去。就是家里的鸡粪猪粪鱼也爱吃。塘里的淤泥比农家肥还好用,也是宝。”
“四叔你算算这得多少银子?”郑青鸾呵呵一笑。
“肯定不止一百两。”郑老四大腿一拍,“这还真行。我明儿亲自去一趟。这是大事!”
宋氏喜不自胜,这些年日子虽然过的不错,但到底还是娘家时常贴补,做点好菜老子娘都得让哥哥给送来,自己这心里怪不是滋味的。这要真成了,门口的水塘子就真成了聚宝盆了。
“这丫头的脑子咋长的?咋这么灵性呢!”郑老四摸摸郑青鸾的头,就笑。
这边钱氏宋氏带着郑青桔郑青鸾两姐妹包饺子。三郎几个小子在厨房收拾雀儿去了。
郑老三收拾了笔墨,笑道:“你可别夸她。”又泡了壶粗茶,给郑老四倒了一杯,“房子找的咋样?”
提起这个,郑老四叹了口气,“紧挨着官道,村口的位置,想把那块三角荒地买下来,二三两银子的事,再花上二三十两自己盖。”
“那能有一亩多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