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说朱允炆死了,存在争议。说朱允炆没死,他没有叽里呱啦说一大堆,李老头肯定不放过他。
文漠颂想了想还是说:“我觉得他没死。”
“嗯,那你怎么就认为他没死呢?”
“很多野史提到过,在靖难之役前,朱元璋曾经给过身边太监一个锦囊,以防万一,用以保朱允炆的命。锦囊里有一袈裟与具体逃跑路线指导,于是朱允炆便穿着这袈裟逃出宫去当了和尚。”
李老头点头,示意他再说下去。可是文漠颂没了下文,他只知道这个,其他的都忘了。
李老头继续微笑,问道:“可是你也说了这是野史,还是不能作为具体依据。”
文漠颂作虚心状点头,李老头又问他:“你还有别的依据吗?”
“额……”
宁洋翻着书,开口说道:“据《平坝县志》记载:高峰山寺内斋堂地下有一个藏身洞,洞底有一块石碑上刻有‘秀峰肇建文迹尘知空般若门’的铭文,此外,寺中的另一块石碑上刻有开山祖师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经过。”
李老头:“我在问这位同学,宁洋。”
“我是在帮助同学,老师。”宁洋也不抬头,继续解释,“而且在正史的文献中,并没有任何有关建文帝陵寝的记载,而且后来的崇祯皇帝也曾亲口说过建文无陵。”
宁洋说完,对文漠颂的注视视而不见,只是继续看他的书。
李老头低头看他在翻的书,说:“同学,这不是你书的内容嘛!算什么个人看法。”
“老师,我看了这书,就知道了这些依据,我觉得朱允炆没死,这就是我的个人看法啊。”宁洋终于收起那张面无表情的死鱼脸,露出一个微笑,“而且我可以帮助这位同学补充历史依据,对吧,老师?”
李老头没辙了,对待宁洋,他向来最头疼,只好结束他这次的“点名进行讨论”。
“就上到这儿,剩下时间自习。”
李老头一出去,学生们立即嬉闹起来,宁洋把书合上,教训道:“安静。”
学生们差点忘了他还在这,又安静下来了。
文漠颂悄悄地捏了捏他的手指,轻声说:“宁宁,谢谢……”
作者有话要说: 尽量不把宁洋的性格写崩o(╯□╰)o
☆、05
宁洋喉底发出一声难以察觉的哽咽,他对文漠颂说:“到底想怎么样?”
“你知道的。”
宁洋看了他一眼,低声道:“出去说。”
文漠颂点头,宁洋让班长维持纪律,警告学生们不许喧闹才离开教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