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到过中国。
1923年的中国刚刚赢得了那场夺取世界霸权之战的胜利。整个中国都处在战争红利的强烈刺激之下,经济异常的繁荣,城市居民比例从战前的35%,迅速跨进了45%+,进入50俱乐部指日可待。
但是那个时候的中国,在北辉次郎的印象里面,中国一些大城市现代化建筑是多了些,却也未必比东京、长崎更加繁荣,反倒是普通的乡间比日本农村要进步许多。北辉次郎在中国的那一个月里,到过河北的一些府县乡村,亲眼看过中国的农村。对比日本乡村的贫困,中国的农村不仅人的精神面貌和穿着胜过不止一筹,住房也普遍是高大的砖房,每个村子里还多多少少有几幢两层、三层的楼房,而且中国农村的机动车数量远不是日本可比的。乡村之间的道路,至少在主干道上,都有休整,一些路面更是铺上了柏油或水泥。
那个时候北辉次郎对于中日之间的差距认知很清晰,中国人的中产阶级【贫困线以上】,是远远超过日本的,贫困人口肯定还会有,但在整体国民中的比例要比日本小的多的多。
联合中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贯彻的政策,中国之大发展完全可以理解成一场消除贫困人口的大运动。
如此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即便将中国缩小成一个日本,其国力也远远超过日本。
可是这次到中国,北辉次郎一行不是直接在天津登岸的,作为西南日本的代表团,他们在上海登岸。大上海,大魔都,作为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广州虽然有南洋的力量汇聚,也终究掩盖不了上海的锋芒。自从19世纪末确立了中国第一经济中心之后,这一宝冠就再也没从上海人手中丢失。而且很快的上海府总人口也超越了广州,时到今日这里已经人口超千万,是整个东方第一都市!
20年代的天津和始终保留着古老气息,原城中心——旧城,几乎不搞拆迁的北京城,怎么可能与代表中国现代化都市形象的大上海相比呢。要是那时的北辉次郎能够到上海转一转,他心目中‘中国大城市未必比东京、长崎更加繁荣’的想法就会被彻底的打消。
那一别中国之后,北辉次郎再没有来过中国,他对中国的所有印象全部来自电影和报纸,或是周边朋友下属们的言谈。而报纸和电影上的中国城市、乡村,很少有不好的,而且中国比日本先进,这不是理所应当的么。
这次西南日本的代表团依旧选择从上海入境。对比东京日本在天津登岸,西南日本的老线路就是打上海入境。上海从19世纪晚期就是远东工商业产值最大的城市,再次到了这座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