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的这个说法貌似有理,还把高宗皇帝糊弄得团团乱转。但是,假如我们用现代的逻辑学一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可笑和荒谬的地方。
赵鼎的逻辑就是:张浚因为对军队的控制不利导致国家损失五分之一的兵力,但为了能继续有效地控制军队,所以只好轻判。
换而言之,不管文官们怎样的操蛋,犯了多少错误,到了最后,责任都得是由武将们去承担。
这就是宋朝的主流意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宋朝国力之孱弱不是没有道理的。
无论如何,赵鼎还是成功地把张浚保了下来。
对于为什么要力保张浚,赵鼎当时的解释是:“鼎不负德远德远负鼎。”
这里说的德远就是指张浚。
赵鼎和张浚原来是一对惺惺相惜的好朋友。而张浚也是在富田之战失败后的深渊里被赵鼎给重新提拔上来的,只不过后来张浚功利心过重,竟然恩将仇报,利用赵鼎在淮西之战的失误,把赵鼎活生生逼退出朝廷的核心决策圈。
如今赵鼎以德报怨,充分显示了赵鼎胸怀之广阔和为人之大度。
高宗皇帝和赵鼎的对话并没有就此结束,还在继续着。
这君臣两人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谈甚欢,就好像是久别重逢的夫妻一般。
最后,高宗皇帝对赵鼎说道:“卿既还相位、现任执政去留惟卿。”
就这样,高宗皇帝授予了赵鼎组阁的专断权。也就是说,新的一届总理内阁的人选名单由赵鼎单独决定。
面对这份信任,赵鼎没有得意忘形,依然保持着谦卑的态度。
他只向高宗皇帝申请了一个工作拍档的名额。这个拍档是必须保留的,其余的人选还是由皇帝自己做主。
这个人选就是………秦桧。
赵鼎的原话是:“秦桧不可令去。”
事情发展到了这种地步,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秦桧依然还是那个秦桧,他的怀里揣着的依然还是那套南人自南、北人归北的主张,嘴里还坚定不移地挂着议和的话题。而他的身世和来路依旧可疑。
奇怪的是,自从秦桧回归南宋以后,无论是谁来担当首相,都喜欢找他来当副手;无论是主战派的吕颐浩、张浚,还是主和派的范宗尹、赵鼎,都是如此。
这还不是最奇怪的。
最奇怪的是。找秦桧做副手的这些大人们,他们的下台都能看见秦桧的种种动作和推手。他们也知道秦桧的阴险和恶毒,比如张浚;甚至他们本身对于秦桧也并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