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所用之人非若昔日之勇锐,所签之军非若昔日之强悍。前出后空,尝有覆巢之虞,率众深入,不无倒戈之虑。又淮上荒墟,地无所掠;大江浩渺,未易可渡;诸将兵势不同曩时,此所以用兵为下也。
第三点、王庶向高宗提出,假如你坚持讲和,请允许我离开。
臣蒙陛下过听,擢置枢庭,言虽忠而不适于时,虑虽深而不明乎变。愚鲁自信,滞固不移,臣亦自厌其迟钝,况他人乎?兼自今冬以来,疾疹交作,精神昏耗,脚膝重膇,若犹贪冒宠荣,不知退避,罪戾之来,所不可逭陛下虽欲保全,有所不能。伏望矜臣衰惫,保臣始终,俾解职事,除臣一在外宫观差遣,以便医药。
根据之前与秦桧的私下协定,高宗皇帝只得批准王庶所奏,撤销了他的职务,改由秦桧的死党孙近来担任枢密副使一职,这也是秦桧的主意。
到这里为止,秦桧的梦寐以求的独相终于成功了。
可以说,赵鼎和王庶的先后自动辞职,间接帮助了秦桧成为南宋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独相,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根据宋朝的官制,宰相的权利被分为左右仆射、参政知事和枢密使三大部分。这种制度的设定,就是为了防止宰相权利过大。
虽然高宗皇帝自己违反了组织原则,私下给了秦桧一部分他不该有的权利,但是,假如赵鼎和王庶两人坚决不辞职,起码能对秦桧有所制约。
遗憾的是,他们两人都选择了辞职和不争。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了。为什么要不争呢?
是的,孔子是说过:“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可是,在《论语?泰伯章》中,曾子也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按照曾子的说法,赵鼎和王庶就应该坚守岗位,与秦桧死磕到底。方正他们两人又没有犯什么过错。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假如。
而赵鼎和王庶不争的结果,直接成全了秦桧成为独相的愿望。
秦桧的这招“釜底抽薪”确实厉害。一下子就解决了高宗皇帝的几位丞相,但是秦桧漏算了一点………………其他文武官员和广大百姓们的反应。
张通古的四个条件实在是太过分了。面对如此的奇耻大辱。很多稍有血性的官员,无不怒火满腔。
最先提出抗议的是江南重镇平江府的丘知府。
当金国的特使团到达了平江府之后,知府大人带头绝决招待。
想叩拜,做梦!
说我不称职吗,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