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旗”,又说他们使用的都是鉏(chú,锄头)、耰(yōu,无齿耙)、梃(tíng,木棍子)什么的。木棍子也就罢了,锄头、无齿耙纯粹是无稽之谈。这帮人是集结起来北上的戍卒,随身携带着锄头、无齿耙干什么呀!
贾谊是个汉朝文人,和所有文人一样,写文章喜欢制造强烈对比,他故意把起义军武器装备写得很差,目的不外乎是想说,秦还是那个秦,为什么前边那么强,后边如此弱呢?都是因为秦“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建朝以后不修“仁义”了。为了构制对比,贾谊故意把陈胜的装备写得很差。唉!这大约就是以文害意吧。
不管到底是不是木棍子,起义军攻下大泽乡之后——又“收而攻蕲”。收,显然是收了大泽乡的人(或者兵,包括兵器),然后很快从大泽乡出发,又攻破了大泽乡所隶属于的蕲县的城墙。攻击蕲县县城,靠着木棒子就更不可能了。
进入蕲县以后,他们打开蕲县里的兵器库,这帮人总算可以把自己充分武器起来了,不至于再被贾谊笑话了。陈胜给自己弄了一套最精良的皮甲,非常坚固,又弄了一柄锐利的大戟,叫副官给他拿着。这就是史书随后所说的陈胜“身披坚执锐”——披着坚甲,执着锐兵器。
陈胜捏着大戟,披着坚甲——当时甲都是牛皮的,乘坐战车,迅速向西推进。起义队伍沿途先后攻下了铚、酂(cuó)、苦、柘、谯诸县,这些县都位于安徽西北部到河南东部一带。
陈胜攻下这些县城,就收其兵(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当队伍终于推进到陈城(大泽乡以西两百公里处)的时候,陈胜回头一望,身后已经汇聚战车六七百乘,骑千余骑,卒数万人。
因为是攻下了六个县的县城并且收其兵,所以陈胜的部队,并非是一水儿的贫苦农民。
陈城是一个大城,是当时陈郡的郡治,一说是陈郡的一个县,总之是个大城,乃是从前春秋时代陈国的都城。可是,陈县的郡守和县令却不在,不知干什么去了,只有他的副手郡丞或者是县丞,站在城门洞子里指挥战斗,和陈胜军激战。县丞指挥了一会儿,一不小心,却被打死了。于是陈城守兵大乱,指挥失灵。
陈胜的队伍遂像蚂蚁一样,纷纷冲城而进。原本可以凭借坚城抵抗一两个月的大城——陈城,遂被义军拿下了。
陈余和张耳
陈城,是个有名的大城,它曾是陈国的都城,地处现在的河南省东南部的淮阳地区。
陈胜进入陈城后,城中就有张耳、陈余二人前来求见。张耳、陈余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