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吧,你什么意思啊?”
张良说,“我请借用一下大王餐桌上的筷子,一根根地给您数一下。”
于是刘邦傻呵呵地示意张良拿起筷子筒里的一大把卫生竹筷,然后在桌上画了两个圈,一个圈里写上了个“可封”,一个圈里写了个“不可封”,然后就看张良开始说了:“从前,商汤先生讨伐夏桀的时候却封夏桀之后为杞国诸侯,那是因为自忖可以战败夏桀并致夏桀于死地,所以才敢封了,如今大王能消灭项王吗?”
刘邦含着饭说:“不能。”
“对啊,这是第一。”于是张良放下一根筷子,放在“不可封”的圈里,“这是封六国之后这个主意的第一个不合理、没道理的地方。”(其实,张良说的才不合理,商汤是封夏桀之后,而刘邦不是封项羽之后,而封的是中间力量,没有可比性)
“那么,武王伐纣之时,封纣王的后人于宋国,是因为他自忖可以战败和斩得纣王之头,所以敢于先这么做。您自忖可以斩得项王之头吗?”(同样不合理,不可类比)
刘邦既然第一个说不能了,现在自然接着说不能了:“不能。”
“是啊,所以,这是他的计划的第二个不合理。”于是,张良又把一个筷子放到“不可封”里了。
张良接着说:“武王伐纣成功以后,旌表商之贤人商容,释放被囚的善人箕子,重建忠臣比干的坟墓,如今大王能够重建圣人之墓,旌表贤人吗?”
刘邦说:“不能。”
张良这话的逻辑很难理解,不能旌表商之贤人,就是证明复封六国之后不合理,不知这中间的逻辑是什么。大约要想让自己被人们认为是有德有义的人(以便让人民追随),光封贵人之后为王侯还不够,还得旌表善人贤人,若不能做后者,则前者的意义和致刘邦为有德有义之人的效果,就不够了。可是,刘邦为何就不能旌表善人呢?做做秀不就行了。
于是张良把第三根筷子放在“不可封”的圈里边了。
“武王伐纣之后,把纣王仓库里的粟,都给老百姓分了,把鹿台上的钱,散给了老百姓,现在您能把府库里的钱财,都给贫穷的老百姓分了吗?”(张良这话还是那意思,有德有义,还得给老百姓分钱讨好才算足够,光封个贵人之后不够)
刘邦说:“这也不能啊。我哪有那么多闲钱。”然后他看了一眼桌上的小米饭和涪陵榨菜。
张良于是把第四根筷子放在“不可封”的圈里了。
张良接着说:“灭商之事已毕,周武王把战车都放进了大修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