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恶。
其实这种关系的转暖,除了两国政府态度的转变之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也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人就是有巴基斯坦“核弹之父”之称的科学家阿卜杜勒·卡迪尔·汗。
在争取与美英进行谈判的同时,仍心存疑虑的卡扎菲同时选择了把另一半赌注押在卡迪尔·汗身上。当时利比亚准备全盘购进卡迪尔·汗的核武器制造技术,这样只需照搬而不用再另行研发,不过代价也预计高达1。4亿美元。当英美情报机构把视线锁定在卡迪尔·汗的网络上时,利比亚的计划也逐渐浮出水面。时至2003年前后,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伊拉克。美英当时选择动武的理由正是怀疑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研制计划。
眼看着伊拉克和伊朗等国家先后因此成为目标,卡扎菲政府也开始了新的思考,不知道斥巨资引进的核武器制造技术,究竟是安全保障还是更大风险?用利比亚驻英国大使穆罕默德·祖艾的话说:“我们当时意识到,获得这些武器可能比没有武器面临更大危险。”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曾在英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赛义夫坐到了英国情报人员面前,并促成了两名军情六处官员走进其父位于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巨大帐篷。
第一次会面,卡扎菲向来访者传递了简单干脆的信号:没错,利比亚准备放弃核武器制造。对于两名英国情报官员而言,有了这番表态已经够了。当时军情六处的一位官员随即询问:“谁来具体负责谈判?”卡扎菲毫不含糊地回答说:“穆萨·库萨。”
军情六处的那两名情报官很快就见到穆萨·库萨。一见面,英国情报官员就开门见山地表态说,双方合作的前提是利比亚必须把“底”全交出来,因为英国对利比亚核计划的了解也许比利比亚估计的还要多。不过暂时还不是公开手中所掌握情况的时候,以便检验利比亚的“真诚度”。
穆萨·库萨当然知道,英国的这些“了解”主要是来自于英美情报机构对卡迪尔·汗秘密网络的调查,所以他并没有急于表态,只是应付而已,主要是谈了利比亚政府的诚意。
军情六处的情报官从利比亚返回英国后,立即向英国首相府以及外交部门汇报了初次接触的成果。首相府的意见是,对方所言可信但不可尽信,应该谨慎进行下一步的谈判。
2003年4月,一名曾见过卡扎菲的英国高级情报官员赶到华盛顿,与之同行的还有时任军情六处的负责人理查德·迪尔洛夫。到美国后,他们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乔治·特尼特一同去了白宫,拜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