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加当归、白芍等养血祛风。
二、寒
寒为冬令主气,寒邪为冬令常见病因,但也可在其他季节引起疾病。如盛夏贪凉,寒邪即可侵袭人体而发病,即前人所谓“阴暑”或“夏日伤寒”之类。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由外而入,致病又有伤寒与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卫阳被遏,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导致阴盛阳伤,称为中寒。
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所谓“收引”,是指寒邪入侵经络关节而致筋脉拘急挛缩,伸屈困难,如痹证中的痛痹;或寒邪袭表,使毛窍收缩,腠理闭塞,从而出现恶寒、无汗、头痛等症。此即《素问·举痛论》所云“寒则气收”。所谓“凝滞”,是指凝结、阻滞之义。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如寒邪入侵人体,损伤阳气,使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胃痛、腹痛等痛证。
1。寒邪侵表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身痛或骨节疼痛,痛处不移,得热痛减,遇冷痛剧,筋脉拘急不利。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寒邪伤表,肺卫不宣。治法: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方药:麻黄汤加减。本方功能辛温散寒,发汗解表,用于外感寒邪致病者。
药用麻黄、苏叶、白芷、生姜发汗解表,外散风寒;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络;杏仁宣畅肺气。
2。中寒
症状:恶寒战栗,肢体麻木,四肢冰冷挛痛,面青咬牙,神志迟钝,昏迷僵直,呼吸缓慢,口鼻气冷,皮肤隐紫。舌苔白滑,脉象沉伏。
病机: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治法: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方药:四逆汤加减。本方功能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治阳衰阴盛之病证。
药用附子、干姜、肉桂回阳救逆;红参、炙甘草、当归温养气血。
三、暑
暑为夏令主气,系火热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病多发于夏季,故《素问·热论》云:“后夏至日为病暑。”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致汗液过度外泄,津伤气耗。
暑气通心,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昏迷、不省人事等症。
暑多夹湿,由于盛暑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故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
1。中暑
症状:头昏胀痛,胸闷,恶心欲吐,身热烦渴,短气,四肢无力,或皮肤干燥,色红而热,少汗,或汗多肤冷,尿短赤,甚则突然昏倒,谵语,抽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