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乳白如脂膏,精神萎靡,消瘦无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偏于阴虚者,烦热,口干,舌质红,脉细数;偏于阳虚者,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红,脉沉细。
证机概要:肾失固摄,脂液下漏。
治法:偏肾阴虚者,宜滋阴益肾;偏于肾阳虚者,宜温肾固摄。
代表方:偏肾阴虚者,用知柏地黄丸加减;偏肾阳虚者,鹿茸补涩丸加减。前方滋养肾阴,用于肾阴不足之尿浊;后方温肾固摄,用于肾阳虚衰的尿浊。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滋养肾阴;鹿茸、附子、菟丝子、肉桂、补骨脂温补肾阳;桑螵蛸、龙骨、益智仁、芡实收敛固摄;茯苓、泽泻利湿健睥。
尿浊夹血者,加阿胶、生地、旱莲草养血止血;兼夹湿热者,加知母、黄柏清化湿热;兼有脾气不足者,加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上述诸证型的治疗,不论虚实,均可加用玉米须、马鞭草、飞廉、葵花心以增强疗效。
第三节癃闭
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选^书^网^x^u^a^n^s^h^u^。c^o^m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由于两者均属排尿困难,小便不通的病证,故多合称为癃闭。
癃闭之名,首见于《内经》,该书称其为“癃闭”或“闭癃”,对其病因、病机、病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其病癃闭,邪伤肾也。”《素问·宣明五气》谓:“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自汉代起,为避讳起见,将癃改为淋,故《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无癃闭之名,但其有关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记载中包含癃闭的内容。在小便不利的论述中,张仲景提出其病因病机主要有膀胱气化不利、水湿互结、瘀血夹热、脾肾两虚等,并分别采用五苓散、猪苓汤、蒲灰散或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等治疗。隋唐至宋元时期,对癃闭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在治疗方法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认为:“小便不通,由于膀胱与肾俱有热故也。”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一》记载治小便不通方剂十三首,并创用导尿术治小便不通,这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导尿术的记载。唐·王焘《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七》用盐及艾灸等外治法治疗癃闭。直至明代,始将淋、癃分开论述。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设癃闭专篇,对气虚不能化水、阴虚不能化阳所致癃闭有独到见解。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