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胜湿汤。”
《景岳全书·阳痿》:“凡肝肾湿热,以致宗筋弛纵者,亦为阳痿,治宜清火以坚肾,然必有火证火脉,内外相符者,方是其证。宜滋阴八味丸,或丹溪大补阴丸、虎潜丸之类主之。火之甚者,如滋肾丸、大补丸之类俱可用。”
第六节遗精
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证。其中因梦而遗精的称“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的谓“滑精”。必须指出,凡成年未婚男子,或婚后夫妻分居,长期无性生活者,一月遗精1~2次属生理现象。如遗精次数过多,每周2次以上,或清醒时流精,并有头昏、精神萎靡、腰腿酸软、失眠等症,则属病态。
本病记载首见于《内经》,称遗精病为“精自下”。《灵枢·本神》指出:“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明确指出遗精与情志内伤有密切关系。汉·张仲景称本病为“失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于口燥。”认为此病为虚劳所致,治疗上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固涩精液。隋唐时期,巢元方和孙思邈分别称遗精为“尿精”、“梦泄精”及“梦泄”,并进一步认识到本病的病机由肾虚而致。如《诸病源候论·虚劳失精候》云:“肾气虚损,不能藏精,故精漏失。”宋代以后,遗精从虚劳、肾虚门类分离,作为独立的病证。《普济本事方…膀胱疝气小肠精漏》正式提出遗精和梦遗的名称。在病机上除将梦遗归为下元虚惫外,还提出经络壅滞,欲动心邪,并分立补肾、清心、利湿诸治法。《济生方·小便门》认为“心肾不交”在本病病机上占绝大多数。金元时期,朱丹溪除了将遗精分为梦遗与滑精外,还倡“相火”导致遗精理论,指出:“肝与肾皆有相火,每因心火动则相火亦动。”明·方隅继相火之说后,在《医林绳墨·梦遗精滑》中认为:“梦遗精滑,湿热之乘。”进一步充实了遗精的病机理论。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在治疗上提出了滋阴降火、补脾化湿、清利湿热、益气升提治则,并认识到不同脏器病损所致的遗精需分而治之。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神经衰弱、前列腺炎、精囊炎、包茎等疾患造成以遗精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阅本节内容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由劳心太过、恣情纵欲、饮食不节、欲念不遂诸多因素而致。其基本病机为肾失封藏,精关不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