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4。现代研究认为瘀血是贯穿糖尿病发病始终的重要病机,因此,可以在原有消渴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基础上,补充“瘀血为患”。血管损害是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如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其中医病机以血脉涩滞,瘀血痹阻为核心,活血化瘀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对于消渴病的多种并发症,可以辨证施治为主,适当配伍活血化瘀药物或方剂,以期提高疗效。
【医案举隅】
沈某,女,54岁,2001年10月16日初诊。
今年6月因出现饥饿感、小便有沫,去某医院检查发现血糖增高,诊为糖尿病,先后用过美吡哒等西药,血糖未完全控制。目前查餐后2小时血糖9。1mmol/L。体重逐渐下降,视力下降,头晕头痛,口苦口干,寐差,乏力,多饮善饥,肩臂腿膝酸痛,尿浑,大便干,阴下瘙痒,性情急躁,声音嘶哑1月余,苔黄腻,脉细滑。证属气阴两虚,燥热、湿热与瘀热互结,但络热血瘀为甚。
处方:桑叶15g,地骨皮20g,玄参12g,天花粉15g,知母10g,炙僵蚕10g,鬼箭羽20g,黄连4g,北沙参12g,麦冬10g,玉米须15g,炙水蛭3g,生地黄12g,夜交藤25g,太子参10g。14剂。
10月30日复诊:症状稍有改善,睡眠可,疲乏有所缓解,头晕头痛稍缓,尿转清,大便能解,但仍口干,多饮,视物模糊,周身酸痛,苔黄腻,脉细滑。
原方去夜交藤、麦冬,加葛根12g,石斛10g,桑寄生12g,14剂。
11月14日再诊:症情缓解,无明显自觉症状,复查空腹血糖6。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2mmol/L。治疗有效,原方继进。服30剂后病情缓解。
按:本案证属气阴两虚,燥热、湿热与瘀热互结之候,但络热血瘀为甚,实中夹虚。本病在标为燥热、湿热与瘀热三热互结,在本为气阴两虚、肝肾不足,立清燥泄热、清利芳化、凉血化瘀及益气养阴、培补肝肾治法,注重调整肺、脾胃、肝肾的功能。
'叶丽红,王敬卿。周仲瑛治疗糖尿病经验。中医杂志2003;(12):900~901'
【古代文献精选】
《素问·奇病论》:“帝日: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日: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夫五味人口藏于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