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br />
常用药:附子、桂枝温补阳气;山茱萸、地黄补养肝肾;山药、茯苓补肾健脾;丹皮、泽泻清泄肝肾。
短气甚者,加人参补益元气;阳虚较甚者加仙茅、仙灵脾温肾助阳;便溏者,加白术、干姜温运中焦。
5。气郁发热证
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气郁日久,化火生热。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本方由逍遥散加丹皮、栀子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清热泻火的功效,适用于气郁发热证。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肝泄热;柴胡、薄荷疏肝解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
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6。痰湿郁热证
症状: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前方理气化痰,燥湿清热,适用于痰热内蕴证;后方清热燥湿,理气化痰,适用于痰湿郁热证。
常用药:半夏、厚朴燥湿化痰;枳实、陈皮理气和中;茯苓、通草、竹叶清热利湿;黄连清热除烦。
呕恶,加竹茹、藿香、白蔻仁和胃泄浊;胸闷,苔腻,加郁金、佩兰芳化湿邪;湿热阻滞少阳枢机,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呕逆者,加青蒿、黄芩清解少阳。
7。血瘀发热证
症状: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证机概要: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治法:活血化瘀。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胸痛、头痛、发热等证。
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气。
发热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肢体肿痛者,可加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