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乱局谁来收拾?
这帮老臣虽然不会打仗,可他们也知道这个时候一旦朝廷对北伐前线统帅失去信任,不管是对他们,还是对朝廷都无益。
说白了,还是整个北伐军主力之中没有多少是他们的人,这次北伐调动的军队中,绝大多数将官或多或少都跟杨丛义有关系,很多人还是他曾经的部下和心腹,双方在军中的力量极为悬殊。
其实从迁都汴京开始,文臣和皇帝对黄河以北的军队就已经失去控制,几十万大军的控制权和指挥权都在杨丛义手中,即使杨丛义曾经离开过汴京一段时间,交出了手中的兵权,可朝廷根本不能有效指挥北方的军队,一场大败,兵权便重新回到杨丛义手中。
整个大宋,最有战斗力的军队都在大名府、济南府、益都府、河间府等北方地区,而这些军队全是杨丛义在反击金主完颜亮南侵和随后的北伐大战中建立起来的,而同样在北伐大战中立下大功的李显忠和吴拱,他们率领的军队从来没有跨过黄河以北。
所以,不管是赵昚还是朝中的各路大臣,都知道黄河以北其实就是杨丛义的地盘,如果他不想让旁人插手,就没人能插手。
然而,杨丛义这些年来并没有太过干预朝廷对大名府、济南府、益都府、河间府等地的各级官员任职,当然皇帝和朝廷在这些地方任命重要官员时,也不会不询问他的意见,如果他对拟任职官员表现出异议,绝大多数情况下,那些官员是很难获得任职的。
这些年金军一直有威胁汴京的可能,在收复关中、河东之前,完颜亮随时可能挥军东出函谷关,驱兵汴京城下,也能够集真定府全部兵力,三日之内兵临汴京,因为汴京头上悬着的剑一直存在,所以不管是赵昚还是朝中各路大臣,谁也不敢向杨丛义发难,强逼他交出兵权。
直到四年前,大宋数路兵力齐出,一举收复关中、河东几十个州府的土地,将金人在关中、河东的势力全部清除,汴京城西边的威胁方才消失,加上川蜀军队完全占据关中,而川蜀大军又跟杨丛义几乎没有关系,如此一来,汴京君臣便有了在危机时刻退往关中、蜀中避难的可能,有了这条退路,于是赵昚和文官集团对杨丛义的忌惮便少了几分。
所以在大宋军队收复关中、河东之后,赵昚和文官集团便开始逐渐主掌大名府、济南府、益都府、河间府等地各级地方官府官员的任命,甚至开始往这些地方安插归附于文官集团的将官,一步步限制、掣肘杨丛义在北方的军事部署。
赵昚虽然默许了文官集团的这些动作,但他也很清楚,如果没有杨丛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