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首写春夜泛江的诗。开首两句则以“幽意”点出了全诗的主旨,是幽居独处,放任自适的意趣。因此,驾舟出游,任其自然,流露了随遇而安的情绪。接着写泛舟的时间、路线和沿途景物,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出一种幽美、寂静、迷蒙的境界。面对如画的美景,诗人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想出愿作持竿垂钓的隐者的念头,追慕“幽意”的人生。全诗扣紧题目中的“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摹,使寂静的景物富有动感,恍惚流动,给人轻松舒适的感受。
綦毋潜
(692…749?),字季通,荆南(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开元进士,曾任集贤待制、右拾遗、著作郎等职。《全唐诗》收其诗一卷。他受佛教影响,诗里总是渗透着一些幽深清远的隐逸出尘味道。他的诗清秀雅丽,描写景色生动传神。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五言古诗
岑参
塔势如涌出,
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
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
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
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
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
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
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
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
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
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
觉道资无穷。
【注解】:
1。薛据:荆南(今湖北江陵一带)人。唐玄宗开元时进士,历官县令、司议郎、水部郎中。
2。浮图:佛图,塔的别称。慈恩寺塔,即大雁塔,现仍耸立于西安市南郊。
3。突兀:高耸。
4。鬼工:非人力所能。
5。宫观(guan4):宫阙。
6。净理:佛理。
7。胜因:善缘。
8。挂冠:辞官。
9。觉道:佛道。
【赏析】:
此诗是写登佛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首二句描写塔势;三、四句写登塔;五至八句写塔之高耸雄峻。九、十句写由上俯看;十一至十八句,写在塔顶向东南西北各方所见的景物。最后四句写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诗在描摹大雁塔的巍峨高大方面,可谓匠心独运。“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