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的三年,我不会坐公共汽车,不会开空调,城市里现代化的设备不会用,有的时候会很尴尬,恍若隔世一般,真像外星人来到了地球上一样。我们没有星期六、星期天。在这三年的时间,我不再在乎表面的东西,高楼大厦也好,汽车也好,都是一种文明的表象。在城市文明中间,人变得更现实,不会有虚荣感了。我觉得在这里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的,我只是在这儿打工,工厂不是我的,房子不是我的,就连一张床一张桌子都不属于我。我一点归属感都没有。而且,我随时都有危机感,随时都可能被开除。工作如果不好好干,就会失业,就要重新去找工作,这个在广州太正常了。沉重的工作换来的是微薄的报酬,我记得第一次寄钱只给爸爸妈妈寄了90元。这些压力只能让我更加珍惜工作,让我更加努力学习英语,这是改变我生活的唯一出路。
回家过年的时候,我碰到一些同学和朋友,大家在一块儿都很感慨。我觉得自己必须要改变了。
2。北京的新生活
张立勇
来到北京,我感觉又上学了。
人生的第一次总是难忘的。蓦然回首,我似乎经历了太多太多人生的第一次。无论是甜蜜还是忧伤,只要是第一次,它都会如同雕塑一般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很喜欢收藏记忆,收藏记忆中第一次给我带来的体验和感受。
一个远房叔叔帮我找了一份工作——在清华食堂做厨师。我当时一听,清华?这不就是我梦想中的圣地吗?接到叔叔的电话,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随后的几天,我急急忙忙辞掉了玩具厂的工作,买了一张北上的火车票。1996年6月7号,我从广州来到了北京,这是我第一次来北京,也是第一次坐火车。上火车前,我的广州朋友告诉我,上火车别随便跟人瞎聊天、搭话,要看好自己的东西,吃饭别吃的太多,也不能不吃,少吃点,少喝点水,别老上厕所等等,这些话让我感觉坐火车是一件很危险的事。现在想起来很好笑,但在当时我确实充满恐惧。我在火车上整整待了41个小时。
6月的天气已经很热了,但为了体面一点,我穿了一双黑色的皮鞋,背着个大黑包,里面装着我的衣服和高中所有的课本。
刚下火车,我有点儿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也分不清东南西北。我茫然地站了一会儿,立刻决定随大溜。我跟随着人流走到了出站口,还好,否则我一个人是找不到出站口的。我那个叔叔的弟弟在清华大学工作,他也没来接我。因为他上班太忙,很难请假,他告诉我到了以后给他打电话。自从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