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移植到飞机制造上,就可以减轻飞机的重量而提高其强度,把这一结构移植到房屋建筑上,可制造蜂窝砖,既能减轻墙体重量,又隔音保暖。
13。形象类比法
著名的瑞典哲学家艾赫尔别格曾经对人类的发展速度有过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他认为,在到达最后1公里之前的漫长的征途中,人类一直是沿着十分艰难崎岖的道路前行的,穿过了荒野,穿过了原始森林,但对周围的世界万物仍茫然一无所知。只是在即将到达最后1公里的时候,人类才看到了原始时代的工具和史前穴居时代他作的绘画。当开始最后1公里赛程时,人类才看到难以识别的文字,看到农业社会的特征,看到人类文明刚刚透过来的几缕曙光。离终点200米的时候,人类在铺着石板的道路上穿过了古罗马雄浑的城堡。离终点100米的时候,在跑道的一边是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神圣建筑,另一边是中央之国四大发明的繁荣场所。离终点50米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一个人,他用创造者特有的智慧和洞察力的眼光注视着这场赛跑……他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剩下只有10米了,人类开始出现在火炬和油灯焕发出的光芒之中。剩下最后5米了,在这最后的冲刺中,人类看到了惊人的奇迹,电灯光亮照耀着夜间的大道,机器轰鸣,汽车和收音机疾驰而过,摄影记者和电视记者的聚光灯使胜利的赛跑运动员眼花缭乱……
第35节:训练思维的逆反性
可以说,在进行这个例子的构思过程中,哲学家本人应用了高超的形象思维来向人们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这个问题。
14。寻找感觉法
一天,正当施耐庵写到武松打虎时,困为不熟悉打虎的情况,怎么也写不好。恰在此时,听到外面有狗狂叫的声音,他出来看,原来是一个醉汉在同一条恶狗搏斗。只见那个醉汉跑来闪去,不一会就抓住了狗的颈皮往上一提,举起铁锤般的拳头,狠狠捶了一通,再往地上一扔,恶狗就直挺挺地躺着不动了。
施耐庵看得入了迷,心领神会,连忙进屋把这段经过写了下来。但为了写得更加逼真生动,他决心自己体验一下:搬来长凳放在堂屋中央,一只手按住长凳,把它当“虎”,他自己跳来跳去,摹仿醉汉打狗的姿势,体会醉汉打狗时的心理。他的妻子一见,连忙叫嚷着说:“你疯了?怎么打起东西来啦?”施耐庵笑着说:“我在打‘虎’呀!”
训练思维的逆反性
1。反常法
化学课上,老师掏出一枚金币,指着玻璃器皿里的溶液问学生,“刚才我已经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