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郡'135',至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弃岭东地'136';因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放弃珠崖郡、儋耳郡而失去对海南的控制'137';交州的日南郡象林县于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被林邑割据独立'138139';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匈奴内附并被安置于河套'140',又于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匈奴中郎将监护南匈奴降部'141';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率众内属'142',内迁于北部诸郡之北,又置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并兼领鲜卑'143';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内附,以其地置永昌郡'144',西南得以扩充至缅甸北部;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彻底平定西域'100',西境抵海滨'145';后“及孝和晏驾,西域背畔”,直至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146',并于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平定西域诸国,然而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已脱离汉廷的控制,自此“三绝三通”而终。'147'东汉末年,因海内虚耗、人口锐减,曹操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不过将盘踞河东的南匈奴分为五部,各设汉官司马兼领之'148'。'134'
汉朝初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但因各地叛乱不断遂而消清大部分异姓王,仅留长沙王吴芮。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经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149'
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辖地。武帝时期则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同时,政府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149'
蜀汉时期的领土范围大致为今四川、云贵、陕西旧汉中府及缅甸北部地区一带,虽然昭烈帝刘备曾经大举伐吴,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伐,但终究未曾改变蜀汉的基本国土范围。'149'
行政区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