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好汉”、“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会打洞”等等,这些话曾经受到批判,因为有血统论嫌疑,忽视了后天因素对人的影响。但是现在客观地看,这些话也不无道理。
父母总是按各自的意愿,各自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父母是一本书,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供他们阅读,引领他们走向人生。父母是引路者,自己有怎样的世界观,很可能孩子就有怎样的世界观,而不同的世界观,正是不同世界,不同人生的入场券。
我的世界观是积极的,乐观的,但是我自己的人生道路并没有把握好。带着一种深深的痛悔,我把希望寄托到儿子身上。
我只读过一年高中,辍学后,父母为了让我有一种文凭,将来能应付最起码的跳出农门的希望,托人向学校索要了一张高中毕业证书。祖辈农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深知没有文化的苦楚,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但我却辜负了他们,最终还是回到了父母身边,随他们承受“汗滴禾下土”的滋味。
当年我不懂得命运的残酷,不理解他们的苦心,当我自己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才有了深切的感受,有了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
儿子让我看到了希望。
或许是带着一种补偿心理,自己童年失去的,要从自己孩子身上补回来。要让他上大学,成名成家,让他彻底摆脱我们祖祖辈辈改变不了的命运。带着这种心态和信念,我对孩子不仅充满希望,而且付出心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诗名叫《悯农》,很多人都背过。但坐在凉爽的书桌前读这首诗,和真正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只是站在旁人的角度去“悯”,只有那些真正生活在艰辛中的人,才会有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因为命运是他们自己的,一切都得自己承受。
——鲁稚
3、爱是最好的生长素
就我们夫妻的文化水平而言,她初中只读了二年,我高中只读了一年,二十六个字母都认不全;从遗传因素来看,我们祖辈农民,记忆中没有一个前辈在“文化”方面令我们骄傲。我们不占优势。但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积聚力量,他还是蓬勃地长起来了。
孩子的母亲性格内向,像和风细雨滋润着孩子。作为父亲的我则总是热心于保持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把自己与孩子焊接起来。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把他当成一个大孩子,和他聊天,陪他说话,满月后,一次又一次抱着他走向户外,一望无际的原野,还有老农、老牛,以及天空中偶尔掠过的燕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