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 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 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解元 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会元 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贡 生 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肆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科举考试称谓
科举知识简介 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状元的产生 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的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