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未始不会带来意料中的便利。即使在虚拟空间,那些大人物也不是随意能够接近的。
在上下班的时候,故意的在大楼的门厅里滞留了几次,和几个官员打过照面,都是体面人,大家就算认识了。
外界的宣传声势已经很浩大,话题自然很顺利的转到了这个和双方都能理解的热点上。有个把防范心理比较强的官员不喜欢和陌生人谈工作,不能无缘无故的被人利用。
大多数官员还是很热心的,一个科学家推进的公益事业,令人敬佩。近半的官员甚至当即表示帮忙,官场上的客套话不可尽信,至少恶意阻挠的可能性小了很多。
基层的程序工作进展顺利,人大政协提案照转政府,舆论也没有反对的声音。另外两个关键单位,国税和专利局也表明了态度——正在研究——这是不反对的官方语言。只等着发改委领导跟高层汇报一下,签字发文了。
事情进展的如此顺利,使拯救世界开始发愁袁龙接下来的游戏生涯,没有挑战了,在这个短任务中也要磨时间吗?
要不要把袁龙的老本行,把智能家电也搞起来?
智能家电就是20世纪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它能说会道,会做饭炒菜打扫卫生。高级点的能铺床叠被照顾病人小孩。但在在外形上,智能家电形态各异,总体上还是家具的模样——聪明人是不会浪费那么多材料,去模拟和用途完全不相称的人体形状的。
人形的电动玩具也有,这些哄小孩的橡塑或毛绒制品,也活蹦乱跳能说会道,但和智能家电的复杂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就是真正的玩具。
智能家电的诞生有三大条件。软件、传感、机械技术都达到高级廉价的要求。
机器人很早就产生了。从工厂的机器臂、战场的无人机、大学的机器人大赛,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功能单调、价格昂贵。它们存在的理由就很不相同了,机器臂是利用率高,二十四小时不停的在动;无人机是很重要,战争是不怕代价的;小机器人是兴趣,是宠物。
而想走入千家万户的智能家电,利用率不会高、代价不能大、光是玩具更不行。还有,操作上要更简单。
而软件、传感、制造技术高超又廉价,21世纪在中国达到了最佳组合。
家电应用软件,在理论上没有技术瓶颈,只不过真正想做好,哪怕是一个自动电熨斗的操作系统,复杂程度都超过任石开发的物流系统。想想看,单一个手机系统,就养活了多少程序人员啊!
只有个人电脑三代操作系统诞生以后,应用程序实质上进入了半自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