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而中国最多的是什么呢?受过高等教育的失业人员。
2050年的中国,包括技术、设计、文员在内的非垄断企业中的普通白领,收入水平是所有在职者中最低的一类。要做个类比的话,相当于2010年勤工俭学的大学生的收入水平,保持在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水平线上。
老板们的理由很充足。你们坐在家里(叫你们来,还是要来的),风吹不着雨打不着,即不需要舍身赔笑也不需要累得半死不活还有健康危险(亚健康是你们自己不注意,干俺啥事。)
没压力没风险,没脑子我还没办法(谁也不是第一天上班就能做出发明来的。)谁想不干了,早点说。
好在白领们一般还有财产性收入,还有父母的补贴,社会本身已经发展,节约点日子也过得下去,要说收入,可比那些在网站写书的家伙们多多了,精打细算恰好是俺们的特长。
白领们还有很多的希望和机会,可以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垄断行业,可以期望晋升管理层,可以自己当老板……
所以,上学一直是中国人最多的选择,虽然性价比是越来越低了。
所以,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200年的王想,在遇到外星人之前只能窝在家里玩游戏。
什么东西又多又集中,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了矿!
中国教育几十年来堆积出的人才脂肪,终于可以在廉价智力上燃烧一把了。
三代操作系统和中国廉价脑力劳动者的结合,产生了智能家电软件产业的土壤。这也是三代操作系统对中国尤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至于传感和制造成本,中国也有先天的优势。这两方面的技术积累,支撑起启动智能家电的初期市场是没有问题的。在智能家电发展过程中共同进步,是发展正道。
不过莫忙,智能家电也不是条件具备了就能立即大成的。
中国还缺乏能够整合这些资源的一个壳。
中国的制造企业很多,但不是最大最强。形象点说,都是些根系浅薄的藤蔓,没有大树可攀附的话,成就有限。
指望政府出来,组建个巨无霸,这将把中国原有的优势抵消的干干净净。要知道,日本、印度也一直憋着在智能家电领域有所作为的,它们一个在软件上高成本,一个在制造上高成本,这两样劣势都是可以靠时间弥补的。万一两者再结合起来,就更可怕了。这方面,它们也一直在尝试,可惜文化和利益的冲突,抵消了不少合作优势,暂时还够不成威胁。
没有一个成型的壳,大工程还有另外一种运行方式。那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