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开出来的金额,行业内叫风险敞口,对银行来讲风险确实也是和贷款一样大。可对出票银行来讲,这是表外业务,不需要计提拨备、算资本充足率、存贷比、贷款指标等一堆麻烦。对贴现银行来说,银票贴现是低风险业务,虽然占用贷款指标,通常是做调节器用的,也没麻烦。
一开一贴之间,至少对监管当局来说,风险没了。很多票还是同一家银行贴现,看上去就更有意思了。至于大量留在企业手里,和在流通途中的票,是起着存款的作用的,却更在监管当局的报表里无影无踪。
其它的银行票据大致也有类似效果。中国金融还不是太发达,银行票据总余额不多,大概十几万亿吧。
还是银行厉害吧,没有钱也能放款,还不用受乱七八糟的限制。
更牛气的是资产证券化。和同业、和公众,把资产倒一下手,风险消失的更干净了。
凭良心说,监管当局和银行业高层对这块消失的风险并不是完全的视而不见,常规检查的时候,也都带着点的。不过对帐外的东西嘛,总归要忽视一点点的。
而且,这东西是不能汇总统计的,否则银行业的数据不好看,不要引起金融风波么?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呀!
(看客:逻辑你这句反讽用错了,这句话别人说得,你说不得。因为按你的说法,黄金都不能要了,那信心岂不是也不能要了?
妈妈的,都叫了逻辑也疯狂了,逻辑的脑子里推理出来的就是都不能要,我有啥办法?)
当局都对十几万亿视而不见了,公众对金融界的舆论监督就成为这个时代最具特色的娱乐之一。
作为受到种种限制的企业,放到别的行业真叫戴着镣铐跳舞——应付监管的报表增加的人手,差不多就能压趴下普通小企业了。而街上的银行比公厕都多,竞争别提多充分了,但公众们还是像对待垄断企业那样苛责银行。
对偶尔排排队、收了一点点小钱,监督的乐此不疲。却对金融家们无声无息的拿走公众大笔的财富充分无视。
金融是个你不打交道也能从你口袋里掏走大笔财富的行业。这方面的能力仅次于国家。
即然当局只监管老实人(按政策放烂贷款的人);而公众深得管理学之精髓——注重细节。全球的金融业很顺利的进入了按胆量拿薪水的时代。
2008年的故事,似乎对金融家们没有任何的教训可供吸取。赌输了的几家金融机构老总,包括高中层,带着一大笔钱换岗。不说前些年拿到的高薪,就这笔遣散费,不是超级公司(现在跨国公司太多,只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