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的地步,网络传播和公众的教育基础,也提高到了产生足够多的参与者的地步。有了参与者,更容易带动收视。
这一款节目就很适合。
182章娱乐科技
王想找到一档当年苹果台开发的科技大赛节目做蓝本。
这档节目在科技综艺节目里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曾经最火爆的,但是地方性电视台中坚持的最长久的。而且栏目默默地开播相对较早,和联机的时代比较接近。
秉承当年的风气,这档栏目也是非常娱乐化的。初始版本可能也是模仿的选秀栏目,先是海选,然后是晋级PK,最后决出月冠军、总冠军之类。
当然,科技产品的视觉冲击力来自它的新颖性,让晋级者反复登场会使吸引力衰减。这一点和成本在一起,是组织者重点考虑的两大因素。
解决方案自然是现成的,200多年的智慧可不是白给的。
大赛组委会是有节目导演组的。在海选过后,有价值的发明或是技术改进产品,都要经过大赛组委会的包装。这里面至少有两大包装环节,一是制作一部全方位介绍发明的纪录片,二是以这个产品为主题编写一部小品集。这两个片子至少要达到30分钟左右的硬内容,两个发明1个小时,再配合现场的插科打诨、气氛渲染、投票统计、回顾前瞻,足够观众打发一个晚上了。
而在晋级发明再次出现的时候,它会重新编排小品,同时面对一个没有出现过的对手,播放过的镜头会重新剪辑,整场栏目重复镜头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分钟。本身这个时间也会比较长,对观众来说基本上不会感到枯燥无趣。
不用担心演艺小品的质量,相对于千篇一律的评论,两样从未出现过的新奇事物的介绍和比较,擦出妙趣横生的火花来的概率大的非常多。
比较麻烦的是半决赛和总决赛之类。那势必要炒冷饭了。不过考虑到最后的气氛和观众们未必看过前面的节目,最赚钱的,就是最不费劲的它了。
最困难的还是制作成本。新产品模型、纪录片、小品的摄制费用不高也不低,想出彩就得花点精力了。制作团队相对需要很庞大的,每周一台新颖的晚会,再高产的作家也吃不消。
但科技栏目能够生存也有自身的优势。
科技进步的速度可以减缓,奇思妙想的诞生不会缺乏。为没有找到商业价值之前的发明找一个宣泄剩余价值的缺口,是永远受到欢迎的。而最直观的展示我们想象力的科技大赛,是并不难吸引大众的眼球的。大赛的广告效应,是很好的,尤其是支持科技大赛的品牌,潜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