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的主体,如此税负岂不沉重。贫民百姓当被逼到绝境时,只能是卖田地卖儿女,最后落得逃亡为流民,才能躲避了那些沉重的赋税。只是,普通百姓被逼为流民,也就是朝代走到末世的象征,离天下大乱就不远了。
田赋役税,在有明两百多年中,每逢百姓负担极不合理,赋役已不合时宜时,即出现许多有识有志之士启动税制变革,以明朝的徭役为例,从明初的“均工夫”,到徭役制度化后的正役与杂役,正役不断变迁,先后出现“里甲银均平银纲银会银”等的变革试验,其趋势是:徭役定额征出,徭役依人丁田地多寡,均平征派。徭役可折银钱改征,裁撤里甲支应征派的权利。
杂役,则先后出现均徭法十段册法的变革试验,仅役法的变革就如此繁杂,而每次变革的原由,都是役法从最初的适应社会,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明朝的官僚机构,有科举取仕的规模限制,官员的编制膨胀有限。但在明代中后期,政治□□,各地官府的吏役却是无限制的膨胀,尤其是万历帝不上朝的二十多年中,各地官府为着私利膨胀更加无度,徭役征发更趋增加,征输的名目方式繁多。
李从年看到每当广大百姓怨声载道的时候,大明统治面临危机,即有有志之士冲破重重阻力,开始了均平徭役的探索和试验。税赋的变革多从南方发起,南方的经济繁荣发达,权贵豪门的势力较北方为弱,因而变革措施更加积极,在徭役货币化的同时,田赋的货币化趋势也愈加明显。这就使徭役与赋税的变革,最终走向赋役的一体化货币化,诞生了后来的“一条鞭”法。
税制的变革,促进了明朝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统一大市场。在税赋货币化的导向下,地主的地租也多改为征收货币,如今,各省各府的税赋征收,或征白银或征粮食,各地不完全一样,江南地区为朝廷税赋的最主要来源,民间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
明朝税赋的货币化变革,是比较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但是由于吏治败坏,税赋主要由普通百姓承担,导致朝廷税源不足,社会矛盾激化;徭役虽然折银征收,但路桥工程河湖治理仍要大量役工,朝廷税赋征收本就不足,再有官吏在工程中的大肆贪污克扣,就更加左支右绌了。
户科给事中韩一良就曾上疏,大明官场吏治□□,买官卖官成风。总督巡抚的职位,要个五六千两银子,补个道台知府的缺,也要两三千两,至于其它大小官吏举人监生,无不明码标价,贿赂交易。而且他自己在最近两个月内,就曾两次推却了五百两白银的贿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