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难发现,申候篡改了历史,当初的中潏防守的并不是周人的西陲,而是商人的西陲;并不是周人的盟友,而是商人的盟友。不过,申候后面的话却是真的,作为女儿出口大国,谁知道他们将多少女儿嫁个了周围的部落。惹恼了申候,就意味着周朝要得罪一大批戎狄部落。这样的风险,周孝王无论如何也不想承担。
考虑再三之后,周孝王做了一个折中的决定,一方面将成任命为犬丘秦人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又将汧渭之地封了个非子,并将汧渭之地命名为秦。养马族秦人也以地为氏,号为赢秦,真正的秦人诞生了。
此时的秦还不是周朝的正规编制,只是个周王朝直属地区内的一个附庸。按照当时的标准,“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候皆方百里,伯七十里,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附庸不但地方小,政治权利也少得可怜,诸侯国之间外事活动,它一概无资格参加,只能对宗主国效忠,即便如此,连正式朝拜的资格都没有,很有点私生子的味道。
秦人虽然不多,秦地虽然狭小,但毕竟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也有了正式的名分。夏商周三朝,秦人不是配角,就是群众演员,他们的命运受男一号的影响很大。夏商之交,秦人变换阵营取得成功,商周之交,秦人因不识时务遭受噩运,而接下来的两周之交,秦人走上了另一条崛起路线,叫做扶危救难。
历史的天空还很广阔,足够秦人去折腾。
6。第一滴血
非子被封为附庸之后,秦人在周朝的翅膀下,干着养马的营生,平平安安的传接了三代,到了秦仲这里。
三代的时间,对秦人而言,是一段平淡无奇的岁月,但对他们的宗主周人而言,却是一段艰苦的考验。像任何一个王朝一样,周朝在经历过前期的上升,中期的繁荣之后,从周夷王开始,无可挽回地走上了下坡道。
其实在夷王之前,周朝已经显示出一丝衰败的征兆,由王位继承的混乱无序可见一斑。周共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懿王即位,周懿王死后,即位的却是共王的弟弟,周懿王的叔叔,也就是封非子为附庸的周孝王。周孝王死后,即位的是懿王的太子周夷王。王位继承的混乱,必然伴随着激烈的宫廷斗争和外部势力的乘虚而入。周夷王的即位就是诸侯干涉的结果,这给周朝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
周朝实行分封建制,全国按分成了许多等级不同的诸侯国。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范围的周朝,是周天子领导下的所有诸侯国及其附庸的联合政权;二是小范围的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