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是指周天子直接管辖的诸侯国,管辖区域包括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阳附近的土地。当然,原先的周国是诸侯国中面积最大,实力最雄厚的一个。周的结构类似于俾斯麦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周朝相当于整个帝国,周国相当于普鲁士联邦。
不同等级的诸侯国,政治权利也不相同,周礼上有严格的规定,体现在国际事务中的方方面面。周天子对诸侯内部君主废立有名义上的干涉权,而诸侯对周天子的废立却没有发言权。
诸侯国将周夷王扶上王位的做法其实是僭越,按照周礼是应承受处罚的,但周夷王却无法实施,因为他本人就是僭越的获益者。谁会为难自己呢?于是只好默认。默认的结果是,当周夷王见到那些扶立他的诸侯时,再也无法像他的前任那样,耀武扬威、颐指气使。
都是底气不足惹的祸!
在共、懿、孝、夷混乱之治的时期,由于争位的需要,朝廷散发了大量的赏赐,册封了大量官员,造成的结果是,国库空虚,行政效率低下,王朝威信扫地。
随着国力的逐渐下滑,西北方向上的戎狄也更加不安分起来。他们本不是一个整体,但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周朝的边防被这些戎狄部落冲击得七零八落。周夷王组织过一些反击,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总体来说耗时费力收效小。以周朝笨重的车兵正规军对抗灵活的戎狄骑士,结果如何,用脚趾头头能想明白。
这么打下去,总归不是个办法,周夷王想到了新的解决方案———以戎治戎。具体做法就是在京畿附近培植对周朝有好感的戎狄部落,或准戎狄部落,以达到保卫京畿的目的。正是由于周朝长期推行这一边防政策,秦人才得意实现从附庸到大夫再到诸侯三级跳。
这一政策在实行初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比如克氏部族在周朝扶持下,成长为当地的强族,为保障周朝西部安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来的秦人也扮演了克氏曾经的角色。但事情发展到最后,有些强族坐大之后,开始不听使唤,反而威胁起周朝来了。这倒是始料未及的。
周厉王接手的就是这么一个烂摊子,尤其是财政状况,简直要到了崩溃的边缘。周厉王即位之后,也想做点对得起列祖列宗,有利于社稷和人民的事情,只是由于心态过于急躁,处置有失分寸,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塑造成丑恶的历史脸谱了。以至于现在人们还只记得他的愚蠢和残暴,而忘记了他当初的良苦用心。
周厉王在历史上的形象,可以简单地用两个字来形容,一是昏,二是暴。提到周厉王,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两个成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