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为君,后来还得到了君子们的赞扬,说他眼光很好,道德高,最后自己的儿子也重新享国,这就是上天的报答。
当然,袁盎是学《公羊传》的,在这本书里,确实批评了宋宣公。以现代的理念来说,传位给弟弟的确不如传位给儿子,因为弟弟也会死,等到最后一个弟弟也死掉,君位就不好下传了,当然也可以让哥哥的儿子继续继承,但弟弟的儿子就会不服气,如果不是形成默认的传统,很容易引起纷争,从而大大提高国家机器运行的成本,甚至引起国家动荡,那时普通百姓就倒霉了,不是被这派拉去当炮灰,就是被那派拉去当炮灰。当然,在这个问题上,《左传》和《公羊传》只是着眼点不同,没有孰高孰低的问题。
袁盎这么一说,刘启巴不得他代自己出头。于是袁盎觐见太后,对太后说:“太后您说要立梁王,如果梁王死了,该立谁呢?”
太后道:“那就重新立当今皇帝(刘启)的儿子。”
袁盎于是把宋宣公那事又说了一遍。窦太后既然是知识女性,就不可能过于胡搅蛮缠,听袁盎一说,她觉得很有道理,想通了,彻底打消了让梁孝王当太子的念头,命令梁孝王回到自己的国家去。
梁孝王却想不通,后来听说是袁盎破坏了自己的好事,对袁盎恨得牙痒痒的。没多久梁王又向刘启上书,说:“希望陛下能够赐给臣一条可以容得下马车的土地,让臣能够征发梁国百姓,从梁国筑一条甬道直接通到长乐宫,以便时时能朝见太后。”
所谓甬道,就是两边筑有墙壁的巷道,一般打仗的时候,为了保证运输补给,都喜欢修筑这种甬道,可以防备敌人从侧面进攻切断自己的运输线路。当然花费也很大,梁国国都在睢阳(今河南商丘),离长安也有数百里,沿途要经过开封、郑州、洛阳等城市,在当时那种生产力条件下,修筑一条这样的甬道,该要多大的花费?所以袁盎等人又进谏,建议刘启不要答应。
梁王没有达到所愿,听说又是袁盎带头反对,对袁盎更是恨之入骨,他和自己的亲信羊胜、公孙诡商议,暗派刺客来杀袁盎。第一个刺客来到关中,向大家打听袁盎,没想到袁盎名声不错,凡有井水处,都说他的好话。刺客尚未泯灭的天良被激发了,他跑去拜见袁盎,说:“臣被梁王收买,来刺杀君,我多方打听,都说君是个有道德的长者,因此不忍下手。但是,我虽然不干了,刺客还会一茬茬地来,不达到目的绝对不会罢休,君还是小心点为妙。”
袁盎心里很不快乐,有一天去拜访一个叫棓生的术士,为自己占卜,回来的时候经过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