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话说得很隐讳,殷朝的规矩一般是把帝位传给弟弟,周朝的规矩是把帝位传给儿子,两者完全不同,窦太后却硬说他们一样,目的不过就是想让刘启采纳商朝的做法,把帝位传给弟弟罢了。
刘启没有听得太明白,长跪举酒答应:“好的。”酒席散后,就招集精通经书的大臣询问意见:“太后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大臣们都回答说:“太后的意思就是想让陛下将来传位给梁王。”
刘启还是糊涂:“具体怎么回事?”看来这位皇帝如果不是装糊涂,就是学问远远比不上他老妈。史书上说窦太后最喜欢老子道家之术,现在这番话却显示出儒家经典的修养,确实非等闲之辈。她出身很贫苦,按说从小受的教育不会太好,最大的可能就是后来养尊处优的时候,没有完全混吃等死,而是比较好学的。只不过她已经是盲人了,还这么好学,这就非常难得了,简直和陈寅恪先生有的一拼。
袁盎解释道:“所谓殷道亲亲,就是立弟弟为后;所谓周道尊尊,就是立儿子为后。殷道比较朴质,朴质者取法上天,亲其所亲,所以立弟弟;周道比较有文采,文采者取法大地,尊就是敬,敬重它的本始,所以立儿子。周道,太子死了,就立嫡孙为后;殷道,太子死了,就立弟弟为后。”什么取法上天,取法大地,都是没有逻辑的鬼话,上天怎么就质朴了,大地怎么就有文采了,这都哪对哪啊。不过老祖宗硬是附会出了这么一套玄论,我们也没办法。
刘启点点头:“那你们说怎么办呢?”
袁盎马上说:“我们大汉是取法周朝的,当然要立儿子罗,怎么可以立弟弟呢?《春秋》上说,宋宣公立了自己的弟弟为后,后来他弟弟死了之后,把君位传回给哥哥的儿子,弟弟自己的儿子不服气,认为自己该继承父亲的君位,又刺杀了哥哥的儿子,搞得宋国大乱。《春秋》因此批评宋宣公,认为就是他首先造孽,搞得乌烟瘴气。陛下不要听太后的,如果陛下自己不好开口,臣愿意面见太后,为陛下张目。”
袁盎的话有不符合史实的地方。殷朝一直采用兄终弟及的政策,延续了几百年,也没出太大的乱子,宋国是殷朝的后裔,采用祖先的规矩,是继承传统,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据《左传》记载,宋宣公把君位传给弟弟和,是为宋穆公,宋穆公是有德君子,临死前嘱咐大臣,一定要立哥哥的儿子与夷为君,让自己的儿子冯移民郑国以避让。与夷后来被国内的大臣太宰华督刺杀,谥号为殇公。华督到郑国迎回冯,立为宋国国君,根本就不存在兄弟互相残杀的事。而且关于宋宣公立自己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