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负担,海军今年下水‘巴伐利亚’号航母,明年二月还有‘普鲁士’号航母下水;海军总长……”说到这他看了一眼老神在在的海德尔,“海军还在要求增加军费。”
海德尔一直在努力做一名听众,对西门子的埋怨只是很有涵养的微笑以对,并不发言。他已经深深迷恋上了航母,做出一个可以称之为大胆的计划,提出德意志至少应该拥有二十艘航母的建议,用以保证现有海域的安全和在海上的扩张。
掌握海洋等于掌握世界,徐阳当然明白这一条道理。他做出思索的表情,疑惑问:“财政?经过一年到三个月不整的调协,占领区的工业产能还没有恢复?”
军械部长克劳伯马上辟谣:“我的元首!占领区经过调整后已经恢复生产。事实上,因为我们的良好政策,占领区的工业能力比之以前的产能更高。当然,这是因为有资源调配的关系。”
徐阳不解地看向西门子……
第一百二十六章:临时机制(下)
近现代的战争打的已经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对抗,军队的战斗力当然是必需的,但是更多需要依赖于国家的生产力,也就是战场消耗的及时补充,小到子弹和军服,大到炮弹和战车、飞机、战舰等等。战争对国力的要求是严峻且残酷的,短暂的胜利往往经不起消磨,整个战争的过程其实就是拼消耗的结果,国力不如人哪怕战场上的军队再怎么骁勇善战也有后力不济的那么一天。
与英国、法国和美国相反,德意志第三帝国在和平时期就已经为战争做好了全面准备。因此在整个战争的前半个时期,她根本不用在经济方面做什么特别的努力或动员,也不必完成那些痛苦的和平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转变工作。只有在闪电战失败、不得不对军事资源实行全面动员之后,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战争经济”时期才真正开始。 而从眼前的现状来看,“闪击战”的成功让整体的经济有了一个缓冲期,不得不说是一个好的现象。
一个国家战时的经济政策、经济计划与其技术成就有密切的关系。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就首次试图发展与战略需求相适应的经济控制手段。这些手段都是一步步凑合起来的,并没有一个整体的计划。由于这些经济控制手段决定了每一个工业部门得到的原料和资源的数量,所以这些相关的控制部门就取得了对整个经济进行组织、分配和操纵的重要权力。在第三帝国成立之后,其重整军备政策是在考虑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之后制定出来的,因此能够比一战时期更加完善地及时完成经济生产向战争方面转变的计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