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就是最直接的策划人。他当然知道现在不是回忆的好时机,定了定神继续:“而且政府既要照顾到军费开支,又要满足民间的经济需求,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直到1935年,国内规定了最高工资限额,国家得以从全国岁入中抽调更多的钱,才得以偿还了日益增加的公众债务。”
徐阳当然知道那是怎么一个回事,说好听点是为了解决失业人口问题,而实际上整个过程更加像是在火中取栗,最终的结果也出来了,如果没有爆发战争的话,德意志终究会自己崩溃。
曾经有一段时间第三帝国最喜欢标榜的成就之一就是解决了国内庞大的失业人口问题。不断扩大的军备需要刺激着军火工业和相关产业的畸形繁荣发展。“熟练的工人进兵工厂,不熟练的工人修筑高速公路”,这些失业大军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尽管平均薪金很低,但是社会的总体购买力增加了。
当然,德意志第三帝国基本消费品的匮乏使得购买力的增加仅仅停留在帐面上。作为解决途径之一,政府提倡人民大众一种朴素的、农民式的简朴生活,求温饱不求奢华。号召人们用鱼代肉,用黑面包替代白面包,用人造黄油替代真正的黄油。高级食品如野味、贝类、鱼子酱、肥鹅肝和进口的高级酒类仅仅在大饭店和高级食品店里出售,享用这些美味被宣传为非德意志的、罪恶的和堕落的行为。普通的中产阶级美味如热带水果、进口肉类、咖啡、白面包和新鲜黄油,在市面上也不是经常能够见到。总体上讲,在当时这种“大炮代替黄油”的政策下,民生只是次要的问题,而民众也基本支持这种政策。
“我们的财政从来没有好转过,除了国内的困难以外,对外贸易的条件也变坏了。1933年之前,我们曾经因为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下跌而获利。但是在1934年和1935年,国际市场上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不断下跌,原材料、食品和半成品的价格却不断上涨。这对我国这样的工业国家是非常不利的。”西门子的神情越来越严肃,“根据越来越恶化的现象,我们就曾经考虑过,如果军备扩张速度保持不变,就从1935年秋季开始在国内实行食物配给制度。幸好,事情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