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这十二篇无一不是经过所有人讨论的,文章的质量当然都是很过硬的
文章难分轩轾,评判标准就很重要了一般来讲八股文最重要的就是切题,众考官的心思又没怎么放在这上面,于是就用了这个比较通俗的标准
谁想到此时却被钱如京拿出来说事儿一时间,张景华也是无从辩驳没办法,那标准可是组织决定,个人哪能轻易推翻,一个不好,没准儿就惹到人了他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王廷相,后者也是彷徨无计,干脆拿眼去看夏言,想从对方那里得到点启发
夏言不肯接招,直接转向黄锦问道:“黄公公你从宫中来,是不是皇上有旨意?”
今天这事儿,以清流自诩的御史言官可以闹,只要不触及雷区,闹大点也没事反正清流本就是要跟皇帝对着干的,嘉靖当了十多年皇帝,这点小事还是可以容忍的但他夏某人却不能跟着闹,他只能做幕后推手
不然的话,得罪了刘同寿事小,得罪了皇帝甚至被划归为清流一党,那才是真正糟糕呢老夏虽然很重视名声,积极拉拢朝中的清流,可他本身却不是清流
所谓清流,就是养望扬名的跳板,到了夏言这样的地位,中庸才是王道,不能表现得那么偏激,否则就是无法团结大多数同僚,失了为相的气度,本来触手可及的阁臣位置,也许就要打水漂了,他怎肯因小失大?
黄锦有些摸不透夏言的意图,只能将嘉靖的原话复述了一遍:“皇上有口谕:请诸位大人搁置争议……”
“既然如此,不如这样好了,干脆将这篇文章也稍上,请皇上圣裁,未知诸位意下如何?”夏言来了招顺水推舟,看起来像是放弃了的意思
张景华一听就急了,正待出言反对时,却被人给拉住了,他回头一看,正见王廷相冲他使眼色呢顺着后者的视线看过去,张景华惊讶的发现,汪鈜,钱如京,乃至张孚敬竟是齐齐的皱起了眉头,倒像是这个提议对他们很不利似的
仔细想想,他方才恍然
很显然,皇帝若是铁了心要取刘同寿做进士,那是谁也拦不住的,不过,嘉靖打算借着这事儿捞点名声,于是就有了弱点围绕着这篇文章,考官们已经争论了一整天,嘉靖若是力排众议,直接取中,清流们便可以顺势将争论宣扬出去,皇帝就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现在,压力转到了张孚敬身上
若是按照夏言的提议行事,压力就会转嫁到嘉靖那边,风险变高了不说,还容易惹得皇帝不高兴,做臣子的,怎么能把压力推诿给天子呢?若是反对的话,又显得心虚,还有抗旨忤上的嫌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