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得好。”张孚敬捻须笑道:“你说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成化年间的刘祐之便是如此。当时,弹劾他的奏章已经堆成了山,但刘大人却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硬生生的撑了十八年。朝中清流赠了他一个雅号,刘棉花是也。”
张孚敬说的,是成化年间的大学士刘吉,其时宪宗怠政,朝争激烈无比,三天一小争,十天一大争,端得是精彩纷呈。刘吉身居高位,官当得又久,自然很容易吸引仇恨,于是成了炮轰的主要目标。
如果按照文官的通常惯例,一遭弹劾就回家等消息,那成化朝的内阁六部恐怕早就空无一人了,所以,刘吉干脆带了个头,顶着猛烈的舆论攻势,死撑着不退。其行为到底有没有正义性,姑且不论,反正后遗症很强烈,那个雅号就是明证。
“似前朝刘瑾,本朝元节这类人,言官弹劾的效果也没多大意义。前者为内官,后者虽无内官之实,但行事却是一般无二,弹劾他们,与弹劾天子无异,很容易形成内外之争。”
听到这里,刘同寿明白他入京之后这段时间,为什么明明招致了清流的不满,但却没人弹劾他了。因为弹劾他,很容易把嘉靖牵扯进来,形象点说,就是他的目标太小,言官很难做到精确打击,就算打准了,也很容易误伤皇帝,所以,就只能干瞪眼了。
“如今你通过科举正途得了功名,殿试后就会授官,有了官职,就要做事,一做事,目标就出现了……到时候,言官只需就事论事,就可以避开皇上,直接攻击你。圣眷若稳固,尚不要紧,你反正也不需顾虑名声,只管硬顶便是,可若圣意稍有迟疑,那就麻烦了。”
说这话时,张孚敬也是很有感触,他这些年的几次起伏,盖因于此。嘉靖的心情变化得太快,太突然,让人很难适应。毕竟施政是慢功夫,动辄以年月计算,方能稍见成效,皇帝朝令夕改的脾气,正是施政,尤其是带点变革意味的施政之大敌。
施政这种事,刘同寿从来就没接触过,说信心十足,那肯定是假的。难题摆出来,他想的脑仁直疼,干脆直接求教道:“老师有以教我。”
“很简单。”张孚敬卖了个关子,“其实皇上的暗示中也有提到……”
“果然有第四层意思?”刘同寿惊讶了。
“你只往出处上想。”张孚敬提示道。
“礼记……嗯,大学?”刘同寿若有所悟,“难道……”
“不错,皇上的意思,就是要你从翰林做起。”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难怪翰林院是养望的清贵之所呢,不做事,当然不会有坏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