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
俞婆子有一句没一句的听着,心里一急,连腿上的疼都忘了,小丫头片子才多大,竟能哄得主家让她赎身,有心再打听两句,既是赎了身了,必有了住处,倒把他们搁在冷暖铺子里头,儿子是个没用的,若不替他打算,一辈子都住在这和不成。
俞婆子冲着铺里头的人问询一回,知道是个当兵模样的年青人来找的石头,心里还当是秋娘的姘夫,半点没想着早早把她卖了,就真个成亲,那也合情理,气得胸口痛,说她是个守不住的,果真守不住。
要不是为着她,母子俩何至于闹到这个地步,儿子待她远远没有过去好了,连话都不多说一句,只顾她一个吃饱穿暖,每回她要说些甚,石头便扭过头去不听。
若是早早听了她的话,哪里会在外头流落,还回到乡里去度日,余下的一点银子,还能置田地,是儿子跟头犟驴似的,非得往穗州来,她这一条腿要是好好养着,说不准还能动。
俞婆子刚出了站笼的时候,也确是哭的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围观的哪一个不知道她,他们去投店,还有店家不肯收的。
俞婆子那会儿可不敢放刁,老老实实的缩着脖子过日子,就怕叫人知道了,可等坐上船离得州府越来越远,别个也只当她跟石头是一对寻常母子,到穗州来讨生活的。
这儿再没人知道这些,俞婆子便觉得日子又算得过了,天长日久的,还想趁着儿子年轻,再给他寻摸一个媳妇,生个儿子,好给石家传宗接代。
那会儿磕着头求救的样子又抛到脑后去,此时听见秋娘石桂活得好好的,心思就又翻动起来,问明白了是在哪家脚店吃的酒,便想去看一看,总有烫酒的焌糟,这样的人什么事儿听不着,打听两句也就明白了。
哪知道她好不容易挪到门边,支着木棍到那家脚店好声好气的问上一声,那婆子却不理会她,看她穿得一身补丁,头发也没梳洗过,还当她是个讨饭的花子,拿热水烫了碗往地下一泼,嘴里叽叽咕咕:“哪儿来的乞丐婆,要讨饭也得往那大门大户去。”
这儿住的全是贫苦人家,支一个脚店摊子,也不过给下了工的工人吃上一杯粗酒,一条巷子又湿又阴暗,也只她这儿还挂着灯笼。
因着下了雨,罩灯笼的纸打湿了,火光便显得昏暗,俞婆子支着棍儿立在底下,看着便像个乞丐婆子,她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