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要随着倒台的,可没想到这一次许将拜相之后,赵煦却把他留下来的吏部尚书之位交给了黄履。若是众人有眼镜可戴的话,真不知道要打碎多少了。众人都不知道,其实章惇虽然下台了,但赵煦却并没有完全遗忘他,黄履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差了章惇一截,但他却是章惇的忠实追随者,赵煦对他高看一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只是赵煦这一次对黄履的高看,有些过分了,就连黄履自己也没有预料到他竟然还能登上吏部天官这样的高位,而且还特意给他加了一个资政殿大学士。
要知道,这资政殿大学士论起正式的排班次序来,只排在观文殿大学士之后,位列诸大学士的第二位,比起包黑子那个龙图阁大学士来,还要高上几个位次。换句话说,如果包拯起死回生,和黄履一起上朝的话,还要排在黄履之后几个位置。这对于黄履来说,如何不是一种巨大的荣幸?
因了这种荣幸,黄履遂觉天子待他真可谓仁至义尽,皇恩浩荡,越发起了为赵煦效死之心。他年纪已经很大,自觉时日无多,自然要多做一点让天子舒心的事情来。老人家眼神不好,但在官场上混了这么多年,那领悟力却是一等一的强,听得赵煦这般一说,不正是替赵佶开脱的意思吗?他连忙就出来发言了:“臣以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大行无亏,小错就有宽宥之余地。今陛下以仁孝宽厚治人,而天下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端王乃是陛下御弟,虽然偶有小的失节之处,但一想恭谨有礼,谦逊好学,倒也可嘉。臣为陛下计,不若反将那宫女赐予端王,也算是成就了一桩美事。这样不但能彰显圣天子的宽广胸襟,也可效当年唐太宗之于长孙无忌,督导赵王正心洗念,完善修养。”
唐太宗的时候,长孙无忌贪赃,唐太宗闻讯之后将他召入宫中,非但不打不骂不予追究,反而厚赐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羞愧无地,从此以后清廉自守,再也不肯行那贪赃之事。黄履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就是为了给赵煦一个台阶下:你放过赵佶是好的,有唐太宗李世民的风范。
只可惜黄履虽然虽然精明老练,这一次却是没有看出赵煦的真实想法,他想要帮忙,却帮了倒忙。赵煦的脸色深沉了一些,但群臣离得远,倒也没看出来。
其实,黄履的逻辑还是很有问题的。他一边说赵煦是以“仁孝”治国的,一边却将赵佶在探视太后其间调戏宫女这样的事情说成完全可以不拘的“小节”,这实在是有前后矛盾的嫌疑。况且,这些年以来,虽然如黄履所说,风调雨顺,但这和赵煦的“宽广胸怀”是没有关系的。殿内的群臣就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