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刘嬷嬷给留下来的只有三十几人,剩下的都没选上。有不少人会织布也会绣花,可那手艺在刘嬷嬷看来太过于粗糙了些。
下午则另外又招了十几个人,暂时加起来一共五十人,第一次招工也就结束了。
厂房建设进行了一个多月,整体便差不多了。毕竟是人手多又不差钱,建设的速度自然是快的。除此之外的另一个重头戏就是从木匠铁匠那边定制的各种工具,也紧赶慢赶的在六月初全都完成了。
六月十五,女工们正式开始上工。
第75章
五十个女工,有二十个是织布的; 有二十个是刺绣的; 剩下的十个则是做这些之外的杂活。不过这头一批的货并不需要刺绣; 因此四十个主要的女工全都安排在了织布机前。
一千匹布其实并不多; 如果说起利润应该差不就是来回的车马费罢了。不过这只是一个开头,保险一点的数量对于交易双方都是一个更加稳妥的法子。
一个熟练的女工一天起码可以织一匹布,再熟练一些的则可以织两匹半。这要看个人技术与手快与否。一个月赶制一千匹布,对于现在的织布厂绰绰有余了。
这四十个主要的女工,年纪从十三岁到三十三岁不等。其中一半是成家了的,一半则是没有成家的。成家的女工都选择了每天上工来厂里,下工就回家里; 而没有成家的女工则都住在安排好的厢房之中; 一个月的初一和十五放假回家一次。
这也是出于未婚女孩的安全考虑; 如果家里人不来接的,林若青这边也安排了人用马车送回去。
反正没人过来接的也就六七个,一辆马车沿路一个时辰也就来回送到地方了。
这织布厂在这个时候是个标新立异的东西,不少人其实能织布也会善于织布; 但是对此还是呈现了观望的态度; 毕竟谁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兴许坑人得很呢?
那些天天工厂和家里来回的女工们倒是有开口说织布厂好的,可这也不能完全打消村里人的闲话。毕竟一个妇道人家成天跟个男人一样出门也有点不像话。
加上一开始过来做工的大都是贫苦人家的女子,因此背后的一些指指点点就更加没个完了。
村民们晚上吃饭时就有汉子端着碗蹲在村口大树下头调笑家里媳妇出去做工的汉子:“哎,外头好啊,现在还天天回来,再待上一阵子; 说不定媳妇儿在哪儿都不晓得咯。”
“哈哈哈,可挡不住人家媳妇儿能往回拿钱啊。”
“钱在哪儿?现在可半个子儿都没见着呢!别到头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