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一律实行四年制,小学毕业时,根据孩子多年的学习状况来决定孩子进入什么样的中学。
第一类学校,接纳小学四年成绩最好的学生。这类学校的学生在完成八年的学业、高中会考合格并拿到毕业证书后,无需参加“高考”,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直接上大学,至于上什么样的大学,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成绩。
这类学校后面两年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但是确是补贴最多的,民众基本上只需要象征性的上缴一点钱。
第二类学校接纳的是小学四年成绩中等的学生。这类学校的学生在完成三年的义务教育后,可以选择进入三年制技术专门学校或者三年制普通高中,而普通高中是需要进行高考的,成绩合格才能进入大学。而选择三年制技术专门学校的学生基本上可以直接走向社会,如果愿意继续学业,则进入高等技术专门学校读书。
第三类学校接纳小学四年成绩靠后的学生,直接进行有针对性的六年制综合中学的学业,十年义务教育完成后,则走向社会。
这三类中学的学生是可以转学的,依据学业成绩,第三类学校的学生可转到第二甚至第一类学校,第二类学校的学生可转到第一类学校,当然,只要自己愿意,也可以反向转学。
这个制度是李安生提出的,效仿了后世的德国义务教育体制,因为这个体制不乏合理之处,因为每个孩子的智力和兴趣的发展程度和方向是有差异的,人人读大学不仅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怎样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而在中国,最为缺乏的就是有知识的,甚至是只要能识字算数的一些起码人才。
可想而知,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极大的比例都会向第三类学校倾斜,至多第二类,可以上一些技术专门学校。
而第二类学校中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大部分也将给安排到小学教师这个职位上面。
这是由于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也有它的合理之处。
整个国民教育、素质、知识层面的改善,是要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
在东北,目前产业工人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他阶层相差不大,在社会权利方面是完全平等的,除了工人以自己的身份为荣,就连向来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也开始挺直了腰杆。
李安生从一开始主政东北,就开始推行这个计划,已经初步有了点成效,正是大批经过职业培训的熟练技术工人和技术农民使得东北出现了大批的中产阶级家庭,增强了东北的发展后劲。
在东北,种田可不是一件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