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治维新的三大方针是“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是目的,“殖产兴业”是手段,而“文明开化”则是前二者的基础和最重要的保证。因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的事业,因而也是改革社会的事业。
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树立与“富国强兵”目标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以及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培养大批专门人才等,都要靠大办教育来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就成了日本实现近代化的关键所在,教育改革自然就成了明治维新各项资产阶级改革中最重要的改革之一。
《学制令》的颁布,是维新改革的重大事件。从《学制令》颁布开始,全国范围的教育改革普遍展开。政府不断颁布有关教育的法令,内容涉及从小学到大学,从国民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的各种教育,以及学校管理、教、教科书编纂等,名目繁多,数量浩大,明治维新时期其他任何一项改革都无法与之比拟。
日本的近代化,从明治维新开始,到资本主义工业化全面完成为止,用了不足半个世纪的时间。其中前20年,主要是引进、消化西方先进国家的技术、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巩固新生政权的阶段,也是从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为以后经济发展培养力量的阶段;后20多年则是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阶段。
日本近代学校体系从建立到完善,始终是适应近代化的需要,服务于“富国强兵”总目标的。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知识水平。新学制实行仅35年,就基本普及了初等国民义务教育,谱写了日本近代教育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堪称奇迹。二是通过高等教育培养高级管理人才。从1878年到1900年共培养出35200多名大学毕业生,满足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三是实业技术教育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明治政府办教育,从开始就较重视实业技术教育。产业革命刺激了实业技术教育的发达,而庞大的实业学校网络,又不断地为企业输送熟练的技术工人。产业革命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增长,实业技术教育的普及也是原因之一。
李安生费尽心机掀起中日军备竞赛的原因,也有一点在于,拼命的打击日本的经济,试图阻挠日本对教育的投入。
中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踩着日本的尸体实现的,已经初见成效,至少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使得日本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