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已经相当的危险。
但可惜就可惜在,一战开打,对于日本来说同样是个难得的机会,缓和的机会。
要是给它这么一口气喘下来,那么后果难料。
日本的经济虽然遭受了重创,但是凭借着已经初步打好基础的教育规模,一时之间还难以彻底打残。
即便中国的棉纺织行业以及生丝行业已经初步的发展了起来,也无法一下子就将日本的喉咙卡紧。
一个国家教育基础良好国民素质具备一定水平,这个国家很难被一直打压,李安生担心的就是这一点。
总之,教育发达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学校制度加以改进和完善。这种经济与教育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日本的近代化过程中体现得比较充分。
进一步破坏日本的经济基础成为了既定国策,只有如此,才能不断的削弱日本在教育上的投入。
而更进一步的进行军备竞赛,同样能够摧残日本的财政份额分配,更进一步的激起日本的国内矛盾。
不过,李安生眼下也在积极的学习日本的教育经验,毕竟日本推广义务教育的效率相当惊人,而且成绩斐然。
落后国家要完成其“追赶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可能地利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的技术成果和经济发展经验。要做到这一点,教育不是与经济“并行”,也不是“随后”,而必须是“先行”。对经济发展而言,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对“超前”,正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社会发展模式上应有的重大区别,也是落后国家实现“追赶型”战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为实现经济上的“追赶”,首先完成教育上的“追赶”。日本在20世纪初能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与其教育的发达是分不开的。
教育投资是有效的生产性投资。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力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要提高生产力水平,就必须开发人的能力资源,教育应该成为最主要的投资项目之一。
在日本,国家投资的教育费总额,5年时就占国民收78%,占国家行政费的12%;1900年时,占国民收入总额的2。05%,占国家行政费的9。8%。这说明日本政府办教育是舍得投资的。
虽然不能跟二战后从废墟上崛起的时代,日本教育投资一度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这么夸张,但是,仍然可以见到日本在教育上投资的气魄。
当然,现在这气魄是想要发挥出来都没机会了,因为日本的财政收入大幅的减少,总不见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